张其圣:助“东坡泡菜”香飘海内外

2022-12-22 12:57 王琴 四川科技报记者 苏文保 43829 点击

作为“中国泡菜之乡”的眉山,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泡菜正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2021年全市泡菜销售收入达到217.8亿元,市场份额占全国三分之一、全省50%以上,形成了“中国泡菜看四川、四川泡菜看眉山”的发展格局。一碟碟泡菜走出了四川,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

眉山泡菜成功的背后,离不开以“泡菜”为主研方向的科技工作者们。四川东坡中国泡菜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其圣便是其中一位。作为四川大学发酵工程专业博士,15年来,他扎根泡菜产业一线,勇攀科研高峰,在眉山泡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中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

张其圣钟情泡菜研究

“好奇心是做科研最原始的动力”

扎根一线 潜心研究泡菜15年

“眼下,我和团队人员正在进行泡菜‘后酸化’攻坚,这个问题解决了,离‘老奶奶’泡菜工业化又进一步了。”1月10日,张其圣穿着白色试验服,手里拿着正在研制的菌株说,争取再过5年时间,借力工业化,做出标准、稳定的同质“泡菜”,让更多人尝到这份美味。

一个外地来的博士,为什么会扎根眉山研究泡菜?缘何与泡菜结缘?

如今38岁的张其圣是安徽人,2000年考入四川大学学习发酵工程。远离家乡的他并没有水土不服,而是迅速被四川泡菜的美味所征服。

张其圣的老家虽有腌菜,可低盐爽脆、菜品多样、味型丰富的泡菜却从不曾有过。他很纳闷:“这么好吃的泡菜,为什么只有四川才有?”学习发酵专业的张其圣,很快通过研究找到了答案:泡菜适宜在气候温润的环境中发酵,而具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提供了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

“好奇心是做科研最原始的动力。”张其圣说,他来四川首先吃的就是泡菜,从一开始就对泡菜感兴趣,感兴趣就想去研究,“我认为研究泡菜很有‘做头’”。在老师的鼓励下,张其圣走上了泡菜研究之路。“我是同学中唯一研究泡菜的。”张其圣笑着说,当时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希望让大家在四川以外的地方都能吃到美味的泡菜。

2007年,张其圣来到眉山从事泡菜研究,一干就是15年,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广泛认可并不断得以运用,为东坡泡菜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张其圣常说,做科研是一件让他感到快乐的事情。他喜欢守在实验室里,看分子在表面上发生各种“神奇”行为。遇到技术困局时,他总能不急不躁,秉持着“十年磨一剑”的恒心,想尽办法攻克,心无旁骛地从事泡菜研究。

“由于10多年的习惯养成,如果哪天没去实验室,就总感觉当天有事没做完。”张其圣说,这些年他除了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线和成熟产品外,他所在的研究院还为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探寻各种方法、途径。

眉山泡菜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过程,但研究还未停下。眼下,张其圣及其团队正在攻坚泡菜“后酸化”问题,一旦突破,“老奶奶”泡菜的味道将通过工业化之路,进入千家万户,开启眉山泡菜的又一个新征程。

张其圣在实验室工作

“科技必须从实验室里走出来,转化为产品”

抱守初心  打造中国泡菜“最强大脑”

筑梦眉山,张其圣看重眉山泡菜产业发展的基础。眉山具有强大的泡菜产业集群,同时也汇聚了大量的产业人才,更重要的是有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眉山几乎占据了泡菜发展天时地利人和的全部优势,这里是我实现梦想的绝佳之地。”张其圣说。

来到眉山,眉山发展泡菜产业的定力让张其圣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与全国其它地方的“产业技术研究院”不同,眉山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泡菜产业技术研究院。“我们这里集中了行业最优势的单位和最优秀的专家学者,聚集着全国泡菜发展的‘最强大脑’。”张其圣说,研究院内全职和兼职人员共有42人,其中四成以上都具备高级职称,仅博士就有10人。张其圣介绍,为了科技成果实效化,该院建立了成果库,一部分人员专门面向企业推荐新品;还有一部分科研人员则以市场为导向,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应用型产品。

在张其圣看来,科技必须从实验室里走出来,通过生产转化为有竞争力的产品。为此,张其圣及其团队付出了大量心血。他们针对泡菜产业手工作坊式生产、品质不稳定、难以产业化等问题,突破了双高菌剂制备瓶颈,率先系统解析了典型四川泡菜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微生态分布,发现“稳态发酵”现象并加以应用,为实现我国传统泡菜现代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为攻坚“稳态发酵”这一现象,张其圣及其团队通过反复试验,用了5年时间进行解密,发现老水中的植物乳杆菌、短乳杆菌、瘦小酿酒酵母三种菌发挥主要功能,相互作用,创造了极致口味的泡菜。张其圣介绍,此项技术服务于眉山泡菜企业60余家,开发出5大类100余个新产品,成果转化企业直接新增经济效益30亿元以上。

“当时为了提取菌种,我们用于实验的食用试管近10万根、平板近100万个。”张其圣说,提取全靠人工,一个人每天最多可以涂200至300个平板,每晚加班至深夜。后来干脆在实验室内设置床位,大家实验结束就直接睡在实验室。张其圣补充道,这一技术的突破使得用工业化的大罐子也能泡出家里陶坛的味道,不仅口味好,加上冷链技术,不用杀菌也能大大保证活性乳酸菌的成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着,必浚其泉源。”科学成就需要立足于扎实的专业知识,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以及敢为人先的创新品质。虽然有“稳态发酵”技术的加持,但如何解决“后酸化”问题,让传统的泡制工艺实现工业化生产?张其圣及其团队目前正在攻关,相信在“最强大脑”的加持下,这个技术很快将被突破。

张其圣在做检测

“搞科研就不要怕路远”

勇攀高峰 荣获泡菜行业多项“第一”

泡菜,作为眉山的一大特色产品,它不仅仅是一个产业、一个农业品牌,更是眉山对外的一张靓丽名片。如何让这张名片更靓丽?张其圣认为,加大科研投入是关键,他也因此坚守在泡菜科研之路上,为中国泡菜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从事泡菜研究15年,尽管每次科研不一定有成果,但我还是享受科研过程,因为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张其圣说,搞科研需要有坚持到底的毅力,只要路是对的,就不要怕路远。

15年来,深耕眉山泡菜行业,张其圣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研人员,先后承担、实施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四川省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四川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基础平台建设等重大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一等奖4项、国家行业科技进步奖2项,申请专利151项(其中国际专利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42项,制修订标准10余项(其中国际标准1项),并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如“发布第一个泡菜国际标准”“创建第一个泡菜产业技术研究院”“参与争创了国家农业现代产业园取得第一名”等。去年他还被评为2021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

值得一提的是,张其圣作为ISO起草组专家,在主导国际标准制修订方面,牵头起草了全国第6个食品国际标准《Pao cai (salted fermented vegetables) — Specification and test methods》并完成了出版发布,参与了《四川泡菜》《四川省泡菜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系列重要的标准制修订,得到了业届的认可。“参与国际标制修订也突出了眉山泡菜的主导地位,对于从事泡菜研究的我而言,是莫大的鼓励!”张其圣振奋不已。

“科研春色难关住,一地芳菲汗水栽。”在张其圣看来,科研之路永无止尽。未来,他及其团队将继续做好泡菜研发,踏踏实实稿科研,继续打通“东坡泡菜”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让科技创新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助力我国泡菜产业腾飞。

热点推荐
HOT
赵晓明:给深海油气田做“CT”
人物名片:赵晓明,西南石油大学教授,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西南石油大学“深水沉积与油气地质”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自然资源部第七批全国油气督察员,担任中国科协十大代表、中国石油学会油气藏开发地质学组学术委员、四川省石油学会地质勘探专委会副秘书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如果把深海油气田比作人体,通过我们自
勇当科技创新“追梦人”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2022年5月,由泸州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市科技和人才局共同开展的第二届泸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结果揭晓。先明春、赵静、许德富、李于兴、袁海通、张春祥、陈燕华、姜鲜、钱康亮、蒋坤苹10人获泸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他们,是科技创新的“追梦人”,也是追梦之人的指路明灯。他们或扎根于基层,或投身于新开
隋立起:推动新能源汽车走进千家万户
隋立起审查项目进度和客户诉求 王春艳 摄 人物名片:隋立起,宜宾丰川动力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工程师,长期从事电驱动系统多体动力学仿真、参数辨识、不确定性建模领域的研究和电驱动系统开发工作,所开发的多档位电驱动系统实现了“无冲击”。2022年,被评为宜宾市“最美科技工作者”。一大早,宜宾丰川动力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隋立起到达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排查各项产品开发的进度和客户诉求,之后就进
用脚步丈量巴山蜀水 用挚爱记录中国西部生态变迁
西部调查中,马是印开蒲常常依靠的交通工具。(受访者供图) 人物名片:印开蒲,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原研究员、生态学家。从17岁到80岁,从一名科研辅助人员干起,一生从事中国西部地区植物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致力于中国西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成长为国际知名生态学家。3月21日,第11个“国际森林日”,省政府在成都召开国际森林日四川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座谈会。会上,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为一位
张亚刚:俯下身 扎下根 潜心教 慢慢长
张亚刚(前排右二)和学生 2022年7月,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张亚刚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 Infomat 发表了题为“Direct Observation of the Mpemba Effect with Water–Probe the Mysterious Heat Transfer”的研究论文,这一重大发现破解了困扰物理化学科普界50多年的难题,终结了关于Mpe
让科技创新的“千里马”竞相奔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科技是绵阳的立市之基,创新是绵阳的核心价值。为进一步激励全市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学习最美,争当最美,去年,绵阳市科协联合市委宣传部、市人才办等部门组织开展了2022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的评选活动,经过广泛动员、组织
武俊杰:让雷达看得更清、辨得更明
人物名片:武俊杰,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新体制雷达成像与探测技术研究,担任中国电子学会数字信号处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电子学会理事、四川省电子学会信号处理专委会主任委员、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委委员,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完成人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技术发明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3项,获
核动力专家赵仁恺:为中国核潜艇“画”一颗坚强有力的心脏
人物名片:赵仁恺(1923年—2010年),国际著名的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科学与工程技术设计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1946年国立中央大学机械系大学本科毕业,195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参加了中国第一座重水实验堆的建设。1960年,他率领的技术团队首先提出了我国第一个潜艇核动力初步设计方案,1965年开始,他作为主要技术负
“大熊猫之父”胡锦矗
上世纪80年代,胡锦矗在研究大熊猫。(西华师范大学 供图) 人物名片:胡锦矗,1929年3月24日出生于四川开江县,195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脊椎动物研究班,是世界著名大熊猫研究专家、大熊猫生态生物学奠基人。1974年受命牵头组织全国第一次野外大熊猫调查,发明了研究野生大熊猫的“咬节法”,参与建立了世界第一个大熊猫生态观察站。1983年,牵头组建了世界最大的大熊猫科研机构中国保护大熊
杯酒品匠心
用心品酒的徐姿静 人物名片:徐姿静,四川剑南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国家级徐姿静品酒师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高级工程师、高级品酒师、高级酿酒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酒业科技领军人才,第十二届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四川工匠,四川十大青年岗位能手,德阳市首届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德阳市首届十佳“最美科技工作者”,德阳市首席技师
朱福兴: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人物名片:朱福兴,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钛化工所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攀西钒钛磁铁矿战略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熔盐冶金、钛金属冶金等技术研发,先后主持完成了8项公司重大课题,主研完成了2项国家973课题、3项省科技支撑课题和10余项公司重大课题。获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级2项、三等奖3项。荣获第十五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第十三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
朱创业教授的“创业”之旅
人物名片:朱创业,成都理工大学教授、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镇规划研究所所长、四川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公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朱创业和学生在贡嘎雪山 成都、眉山、德阳、雅安、遂宁、达州、广元、阿坝、甘孜、凉山、攀枝花……朱创业和他的团队走遍了四川每一个市(州);峨眉山、贡嘎山、夹金山、龙门山、罗浮山、格萨拉、彝海、伍须海、猎塔湖、马湖、九曲黄河第
鲁力:十年深潜,创造物联网边端系统新架构
人物名片:鲁力,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联网边端系统、无线系统安全。作为主要成员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得20余项国内专利授权和1项美国专利授权。2022年11月中旬,从珠海航展归来,鲁力在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四号科研楼5楼的办公室里,复盘见闻,筹划新研究。这一趟珠海之旅,他为自己的物联网新系统找到了不少新的应用场景。在
张其圣:助“东坡泡菜”香飘海内外
作为“中国泡菜之乡”的眉山,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泡菜正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2021年全市泡菜销售收入达到217.8亿元,市场份额占全国三分之一、全省50%以上,形成了“中国泡菜看四川、四川泡菜看眉山”的发展格局。一碟碟泡菜走出了四川,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眉山泡菜成功的背后,离不开以“泡菜”为主研方向的科技工作者们。四川东坡中国泡菜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其圣便是其中一位。作为四川大学发酵
无惧风沙 勇趟科研荒漠
人物名片:梁海波,西南石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石油总公司-西南石油大学钻井安全防控技术研究联合体负责人,长期从事油气井智能感知与安全防控、人工智能系统、智能测控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工程实践。近年来,以第一负责人身份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油气重大专项、省部级纵向项目10余项,主持各类企业横向合作项目80余项,完成科研成果转化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三月的新疆,寒风

阅读下一篇

无惧风沙 勇趟科研荒漠

人物名片:梁海波,西南石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石油总公司-西南石油大学钻井安全防控技术研究联合体负责人,长期从事油气井智能感知与安全防控、人工智能系统、智能测控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工程实践。近年来,以第一负责人身份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油气重大专项、省部级纵向项目10余项,主持各类企业横向合作项目80余项,完成科研成果转化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三月的新疆,寒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