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这个小区环境不好,乱糟糟的。现在改造了以后,现在环境好了,车位也整齐,各方面都好了,我们很满意,很高兴。”10月12日,在广安市广安区广福街道广惠社区市财政局家属院小区,小区居民李中淑喜滋滋地告诉笔者,“现在小区增加了健身设施和凉亭,还有职工文化活动室,安装了电梯,安逸得很。政府的政策好,我们受益多多。与十年前相比,我们的幸福指数高多了。”
改造后的广安区广福街道广惠社区市财政局家属院小区,居民有了休闲地
据广安区广福街道广惠社区事务助理陈苹介绍,从去年开始,广惠社区社有4个小区进行老旧小区改造,现在已经改造成功老旧小区3个,还有1个小区正在改造之中,自从改造之后,小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文明程度也得到了大大地提升。
改造后的广安区广福街道广惠社区市财政局家属院小区环境大变样
文明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赋予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住宅小区是城市文明的重要单元,环境如何直接影响城市品质。2020年以来,广安区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颜值”,以文明创建让群众得实惠,目前改造的147个老旧小区一改脏乱差的景象,变得整洁美观,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其中2021年,广安区投资1100万元,对功能不全、房屋失修、管网老化、绿化缺失的北辰街道家属院、工行家属院、萃屏文明大院等5个老旧居民小区实施全面改造。今年投资5400万元改造的36个老旧小区已经有3个小区已经改造完毕,受益群众拍手点赞。目前,已经改造的小区停车位规范整齐、休闲文化广场宽敞明亮、小区道路平整,实现老旧小区换新颜,小区群众展笑颜目标。
正在改造的广安区人大家属院小区
改建雨污水管网,黑化小区道路并画标线,规范停车位,安装非机动车充电桩,改造花池,清理原有杂乱绿植……10月13日,在广安区人大家属院,笔者看到小区改造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现场负责人胡平介绍,“我们这个项目主要涉及一个就是地下管网的改造、路面的黑化以及规范停车位,还涉及一部分园林上的改造,还涉及很小一部分的路灯照明的改造。目前,我们整个施工进度基本上已经达到百分之七十,我们预计在这个月底之前能够提前交付使用。”
广安区人大家属院小区居民黄中荣告诉笔者,以前这里面下雨都关起水,走路不方便,大家都盼望改造。现在小区改造了,下水道修好了,当然这路平面都没有水了,群众都很欢迎了。
住建局管理人员现场办公督导区人大家属院小区改造进度
老旧小区改造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广安区住建局老旧小区改造办公室工作人员周希介绍,202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干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对2000年底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实施重点改造,地处川东北地区的广安市主城区的广安区,共有涉及1945栋房屋36041户、368个老旧小区,需要进行因地制宜的改造。广安区决定分五年实施,其中2020年改造142个、2021年改造44个、2022年改造36个、2023年改造60个、2024年改造52个、2025年改造34个。预计总投资约8.4亿元。
小区停车位规范整齐、休闲文化广场宽敞明亮、小区道路平整……前段时间,已经建成27年的老旧小区广安区北辰街道工行家属院小区被“改”出了新模样。“整体居住环境大幅提升,大家住着舒心。现在我们小区既有面子又有里子。”该小区居民对小区“新样貌”纷纷称赞。
成功改造后的广安区北辰街道工行小区
“我们小区房屋建成于1995年,共5栋70户,以前小区长期存在雨污合流,管道老旧破损易堵塞,排水不畅污水四溢;水、电、气线路老旧杂乱;路面破损残缺,坑洼不平;部分公共空间缺乏照明;无监控门禁等一系列问题,小区居民缺乏安全感。”说起小区的变化,在广安区北辰街道工行小区居住了23年的居民张大妈特别满意,“污水管网进行了彻底改造,运动场进行了维修,还新安装了电梯和健身器材,居民上楼下楼、休闲锻炼更方便了。遇事在邻里居民议事厅进行商议,和谐安康。”
成功改造后的广安区北辰街道工行小区
为做细做实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广安区按照“先规划、后策划、再细化”的原则,制定全区老旧小区改造规划建设工作导则,统一标准,形成先规后建、组团改造、一区一策,从传统的“摊大饼”改造模式向“多片区、多组团”的结构转变。
该区把老旧小区改造作为深入实施“四大战略”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抓手,制定出全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专项规划,将老旧小区的改造,分年度、片区实施,明确每个片区的功能定位,把老旧小区周边的公共服务、园林绿化、连接路网等配套设施纳入统筹谋划,做到改而有序、应该尽改。
按照片区内老旧小区地理位置相邻、居民习性相近、服务配套相关、文化脉络相联等属性,经过拆墙并院、市政共享、管网互通的组团改造,进行片区内市政道路、公共厕所、群众活动室综合整治,实现绿地院坝、文体设施等基础设施共享,在空间上大幅优化,在功能上有效互补,让“几家人”变成“一家人”,形成改造一个、更新一片。
聚焦普遍存在的排水难、维修难、上楼难、停车难、消防难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按照“基础类必须改、完善类选择改、提升类尽力改”理念,列出“水电气路网梯安治”8项基础改造清单和黑楼道、防漏水整治等22项个性化改造清单,根据小区实际“量体裁衣”式制定改造方案,系统推动小区内外、地下地上等基础设施联动改造。
坚持民生工程不“撒胡椒面”,依法依规大胆整合城建、政法、社会事业各条线涉及小区改造的政策资金,争取到位中省资金1.77亿元,打捆优先投入老旧小区改造,确保老旧小区供水、供电、安防设备、通讯线缆等基础设施改造全覆盖,完成老旧小区智慧安防建设和老旧小区强弱电线路升级。
树牢群众导向,在方案设计、方案公示、进场施工三个环节“三问于民”,邀请社区干部、居民代表、设计人员、施工队伍逐一走访拟改造小区,反复商讨点位设计、施工工序、材质工艺等细节问题,在走访中,居民提出300余条意见,采纳居民的260余条合理建议。确保改得实实在在,符合 “民需”。
建立“社区大党委+片区党支部+小区党员”三级组织体系,由社区将党建引领体系细化到小区末端,充分发挥片区党支部在老旧小区治理的引领作用、小区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为老旧小区改造中的政策宣传、意见收集、问题解决、后期管理等提供有力支撑。
建立“小区业委会+楼栋长”自治体系,制定小区居民公约,组建小区“监督员”队伍,发挥“人头熟、情况明、问题清”优势,帮助解决20余个违规建筑拆除、电梯安装等问题,实现“靠社区管”向“居民自治”的根本转变,小区治理能力大幅提升。如:建设路38号制定小区居民公约十条,居民自治向前迈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