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安市武胜县猛山乡坚持把民生福祉摆在突出重要位置,狠抓粮食主导产业,做优特色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深化基层治理,助推乡村振兴。
狠抓主导产业,稳住“压舱石”。动员群众积极备战春耕,集中育苗示范10亩,率先开展桑园大豆间种试点示范300余亩,鼓励业主大豆净种集中连片种植600余亩,指导农户大豆玉米复合种植500余亩。探索试行乡、村、社、户“四级田长制”,将责任落实到最小单位,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今年该乡流出耕地58.24亩,利用园地复耕、桑(果)园间种等方式流入耕地89.8亩,全面完成了土地占补平衡任务;推广代耕、代种、代管、代收、代销“五代”服务模式解决撂荒地整治难题,采取业主、村集体以及农户代耕代种的方式,整治撂荒地480余亩,确保应种尽种、不荒田土。
做优特色产业,延伸“新链条”。对照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考核标准,配套智能化小蚕共育设备2套、中蚕培育设备2套,电动蚕台6个,手动省力化蚕架57个,推广优质桑、蚕品种及省力化集成技术,建设智慧蚕桑管理系统,开展“有机桑”“有机蚕茧”认证,推行绿色生态循环发展模式。桑园套种蔬菜、大豆等作物6200亩,林下养殖鸡、鹅等小家禽4万只,利用桑园间作行、蚕棚种植桑枝菌25万袋,实现蚕桑综合利用、循环发展。联合白坪飞龙乡村振兴示范区和猛山蚕桑产业园区,构建旅游大环线;依托全域公交先行试点建设,打造猛山蚕桑旅游专线,以及围绕万民寨、专家大院、桑枝菌场的蚕桑旅游精品线路。深度培育业主,开发桑橘茶、桑葚酒等产品,不断开发蚕桑周边产品,开发集采桑、喂蚕、摘茧的体验式旅游,培育1家以蚕桑为主题的农家乐。探索“栽桑养蚕、碎枝养菌”的产业发展模式,村集体带头先行先试,引导业主参与,带动群众致富。全乡6个村利用闲置的村活动室、学校等资产,新建大棚21个,改建房屋14间,带头试点种植芝皇菌业培育的桑枝菌,引导业主及群众主动发展桑枝菌产业;利用房前屋后和空置蚕房大力种植食用菌,全乡可实现年产菌袋120万袋,产值达1000余万元。
深化基层治理,走好“振兴路”。常态化开展“一榜两评”活动,每月开展“环境卫生”和“文明村民”两项评比,晒“红榜”宣传正面典型,贴“黑榜”曝光警示,逐步培养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行为习惯。持续开展“三公治村”,开展村干部警示教育,通过廉政教育、明察暗访,动态掌握村干部履职情况。坚定目标,压实责任,优化服务,倒排工期,全面有序推进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项目建设,完成猛山村、万民村公路硬化2.4公里,引导脱贫户实施二建五改38户,积极动员群众参与厕污共治235户。




川公网安备5101070204365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