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机会,眉山市青神县瑞峰镇天池村1组村民郑开春与萤火虫结下了缘分。从此,他步履不停地走在保护萤火虫及其栖息地的路上,守护着这片萤光,守护着这里的青山绿水。
“您好,萤火虫害怕强光,请关闭手机电筒好吗?”“你喜欢萤火虫吗?可是被你捉走的萤火虫很快就会孤独地死掉。我们把它放了,让大家也不要捉萤火虫好不好?”在观萤的时节,这些话郑开春每天晚上都要说上百次。
郑开春是天池村1组的村民代表,也是瑞峰镇乡村治理的一名“片长”,还是天池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竹海萤光驿站的一名志愿者。天池村兰厂沟成为青神县“竹里萤光”野外观萤“网红打卡地”,与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发现到守护
2018年3月的一个夜晚,因养殖的羊走失,郑开春找寻至兰厂沟时,意外发现了消失近二十年的“暗夜精灵”——萤火虫。他既惊喜,又兴奋,赶紧用手机拍下,并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一条动态。当时的他并不知道自己的这条朋友圈会引来观萤者无数。青神县摄影爱好者们带上专业相机前往拍摄,让兰厂沟的萤火虫通过网络飞向了千家万户。一周后,成都、乐山等地许多游客慕名而来。随后几年,前来观萤的游客越来越多。由此打造而成的青神县“竹里萤光”成为著名的“网红打卡地”,多次被央视等媒体报道。
看着家乡络绎不绝的游客,郑开春很高兴,也很担心游客太多会让竹林间的萤火慢慢暗淡。为切实保护好萤火虫及其栖息地,郑开春在天池村“两委”的支持下,与另外几位村民一起成为第一批志愿者,巡山护林、沿沟护萤。穿上特制的萤火虫反光背心,拿上红布包裹后的手电筒,每夜穿行在山沟里成了他们的日常工作。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今年是郑开春开展萤火虫保护的第五个年头。五年来,他每天都忙碌而充实,白天要对观萤区域和观萤道路的垃圾进行清扫,晚上要进入观萤区域巡查,劝阻不文明观萤行为,并宣传科普知识,让更多人参与萤火虫保护。
“您好,请不要捕捉萤火虫。”“请不要抽烟……”在巡查工作中,大多数观萤游客积极配合,遇到个别不听劝阻的游客,郑开春想出了一个妙招——将文明劝导变成“参与体验”:每一个观萤点的志愿者劝阻不文明行为时除了再次科普,还会请不文明观萤者穿上红马甲,成功劝阻其他不文明观萤行为后方可自由观赏。不少“被罚者”表示,这种做法让自己对萤火虫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观赏者变成了守护者。“绿色执法”也让每一个观萤者自觉成为“护萤使者”中的一员。如今,越来越多志愿者加入天池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竹海萤光驿站,守护着这里的“暗夜精灵”,陪伴它们度过短暂而璀璨的一生。
从门外汉到土专家
萤火虫之光,渺小却明亮。在青神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县林业和园林局成立青神萤火虫保护研究服务中心,并与来自湖北的专家团队共建“守望萤火”西南萤火虫研究和保护中心。
为了更好地保护萤火虫,郑开春时常向专家请教,掌握了越来越多的专业知识,并自费购置温湿度计、捕虫网等设备,实时监测萤火虫种类、密度及栖息地环境质量等信息,为研究中心提供数据支持。
自2018年3月以来,郑开春累计参加志愿服务时长不少于1000小时,其中,2022年参加志愿服务时长不少于300小时。在相关部门和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天池村兰厂沟已累计接待来自成都、乐山等各地游客10万余人,旅行社20余个,实现旅游收入1000万元。
郑开春认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必须抓实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萤火虫资源保护性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因此,他无数次用双脚丈量着“竹里萤光”的每一寸土地,守护着竹林里的萤火虫及其栖息地。他将自己生命的微光融入那片萤光,点亮了最美竹林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