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西瑶教授与彝族同胞一起切种薯为春耕做准备。

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工作人员观察组培苗长势情况。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刺破大凉山2500米的薄雾,彝家农户佝偻的背脊已弯成田埂上的剪影,粗糙的手掌埋下灰扑扑的种薯——这是火塘边延续了百年的耕作。
曾几何时,烤得焦香的“洋芋疙瘩”,只是彝家农户填饱肚子的“土宝贝”,再好的口感也只能困在深山里。如今,一切都变了样,在卫星定位的田垄间、在冷链奔驰的公路上、在跨国订单的字节中……都跃动着“凉山土豆”的名字,这颗小小的土豆,正摆脱贫瘠的标签,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金豆豆”。
而这背后是凉山州科协充分发挥“四服务”职能,架起“科技”与“土地”的桥梁,让智力资源从田间地头到云端汇聚,在大凉山上写下的生动答卷。
破题
深山“困薯” 由科技“星火”来解围
因为一份执着,科技“星火”点亮了高山薯田。
凉山的土豆,天生带着“好底子”。超200万亩的种植面积里,布拖、昭觉等县的土豆种植历史可追溯至百年前,高原气候孕育出了粉糯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可“酒香也怕巷子深”:品种混杂退化、种植技术粗放、产业链条短、市场认可度低……让这颗承载着山区农户希望的“当家作物”,换不来好收益,成为农户心头的“痛”。
转机始于一场“科技下乡”的奔赴。2018年,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国农技协”)首批授牌的“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建在了凉山的田埂边,四川农业大学教授王西瑶带着团队扎根布拖县。他们的目标很实在:“要让薯农种上高活力的‘脱毒薯’,吃上不发芽的‘安全薯’,卖出高效益的‘致富薯’。”
“以前种洋芋,收多收少看天。现在不一样了!”布拖老乡指着田里的“川凉芋 17”,笑得合不拢嘴。这是西昌农业科学研究所高山作物研究站副站长、凉山州农科院二级研究员徐成勇团队育出的“明星品种”——“川凉芋17”和“川凉芋19”,在会理市创下了亩产5927公斤的全省纪录,算下来一亩地直接增收超1000元。像这样的好品种,徐成勇团队育出了好几个,不仅高产、优质,还抗病,硬是把“看天吃饭”的老行当,变成了“靠科技增产”的新希望。
破局
五维攻坚 科协搭台激活“薯产业”
因为一份情怀,一场关于马铃薯的“科技革命”正在凉山的大山深处蓬勃兴起。
种薯退化是老难题,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建起“原原种—原种—生产种—商品薯”四级繁育体系,层层把关育好种。他们积极保护地方特色资源“布拖乌洋芋”,引进“川凉薯10号”等新品种,研发应用雾培、组培等技术,使原原种年产量从100万粒涨至1000万粒,不仅满足了全县21万亩种植需求,还让马铃薯产量提升30%以上。
为了让技术不“悬空”,凉山州科协以“科技下乡”为抓手,邀请农业专家举办了600余场田间课堂,吸引8万余名农户跟着学;编写了《凉山土豆优质高效种植手册》,用彝汉双语讲解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手把手教农户,让“听不懂、学不会”变成过去式。此外,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还创新“四零服务”模式: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研究生跟着农户下田,开展“种薯对比试验”,用1500公斤/亩的示范田产量说服农户,让围着田埂的农户们忍不住拍掌——“科技这东西,真管用!”
光有好种薯、好技术还不够,得让产业链“转起来”。四川农业大学与西昌学院形成“科研—示范—推广”闭环,即四川农业大学团队主攻种薯繁育和栽培技术,西昌学院则聚焦加工转化,其研发的“西芋7号”在普格县百亩攻关田创下亩产2826公斤的新高。双方还联合布拖县布江蜀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产学研用”基地,推动脱毒种薯生产、精深加工、电商销售一体化发展,带动全县产能突破5亿元。
此外,依托四川省科协打造的“天府科技云”平台,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将马铃薯组培、雾培等技术转化为可交易的“科技服务包”挂在平台上,累计发布23项技术需求,促成7个校企合作项目。会理市科协通过“天府科技云”平台邀请专家开展线上培训,推动绿色增产技术落地,3000余名农户坐在家里就能学技术;会东县推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扩繁的“会东七彩洋芋”原原种落地,通过开展培训、现场指导等形式,确保扩繁成功。
在昭觉、布拖等核心产区,四川福特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起三级种薯繁育体系,年生产优质原原种超3000万粒;西昌必喜食品有限公司引进国际先进生产线,将高淀粉土豆转化为精制淀粉,年产能达6万吨,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制药等领域;甘洛县日升昌合作社则携手四川农业大学,创新推出“0脂肪”土豆挂面,覆盖西昌、越西等地超1500个销售网点……
截至目前,全州已重点培育12家龙头企业,建成规模以上加工企业14家,年鲜薯加工能力突破130万吨,“凉山土豆”彻底告别了“只卖原料”的日子,从“田间”一路走上了“餐桌”“货架”。
从昔日的“土疙瘩”到如今的“金豆豆”,“凉山土豆”产业完成了一场惊艳蜕变——从粗放散种走向集约经营,从单一农产品扩展为多元产业链,真正实现了价值跃升。
破茧
“饱腹粮”变“致富薯” 土豆成了“文化名片”
因为一份担当,承载希望的“致富薯”正跨越山川,走向更广袤的市场。
如今的“凉山土豆”,早已不是当年的“饱腹粮”,凉山也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布拖乌洋芋”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品牌价值突破10亿元;“川凉芋17”今年通过国家品种登记;“西芋7号”凭借22.1%的淀粉含量和高花青素特性,成为功能食品开发的新宠,地头收购价高达2.5—3元/公斤,是普通土豆的两倍。
“种一亩‘西芋7号’,比种两亩普通土豆还赚得多!”农户的话里满是自豪。这些品种在凉山州乃至全省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与应用,不仅丰富了全省的马铃薯品种资源,更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更让人惊喜的是,土豆还成了凉山的“文化符号”。在文旅融合的实践中,“凉山汉堡”火了——建昌古城里,烤得喷香的土豆与荞麦饼、坨坨肉组合,形成独特的味觉记忆,游客举着手机拍照发朋友圈;成都的凉山好汉烧烤店里,土豆夹烤小肠的创新吃法成了必点招牌……这是凉山州科协推动“土豆+文旅”的巧思,让农产品变成了带着彝乡风情的“文化名片”。
从火塘边的“洋芋疙瘩”,到走向全国的“金豆豆”,“凉山土豆”的蜕变藏着乡村振兴的密码:当凉山州科协把科技的“种子”播进土地,把文化的“养分”注入产业,让传统耕作与现代科技紧密交融,乡土文化转化为市场认同,哪怕是一颗普通的土豆,也能成为推动一方发展的重要支点。这份“科技赋能+文化赋值”的答卷,不仅照亮了凉山的振兴路,更为农业现代化写下了生动的注脚。(文、图由凉山州科协提供)




川公网安备5101070204365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