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土疙瘩”变成“金豆豆”?

凉山州科协发挥“四服务”职能撬动乡村“大振兴”

2025-11-07 08:43 859 点击

王西瑶教授与彝族同胞一起切种薯为春耕做准备。    

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工作人员观察组培苗长势情况。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刺破大凉山2500米的薄雾,彝家农户佝偻的背脊已弯成田埂上的剪影,粗糙的手掌埋下灰扑扑的种薯——这是火塘边延续了百年的耕作。

曾几何时,烤得焦香的“洋芋疙瘩”,只是彝家农户填饱肚子的“土宝贝”,再好的口感也只能困在深山里。如今,一切都变了样,在卫星定位的田垄间、在冷链奔驰的公路上、在跨国订单的字节中……都跃动着“凉山土豆”的名字,这颗小小的土豆,正摆脱贫瘠的标签,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金豆豆”。

而这背后是凉山州科协充分发挥“四服务”职能,架起“科技”与“土地”的桥梁,让智力资源从田间地头到云端汇聚,在大凉山上写下的生动答卷。

破题

深山“困薯” 由科技“星火”来解围

因为一份执着,科技“星火”点亮了高山薯田。

凉山的土豆,天生带着“好底子”。超200万亩的种植面积里,布拖、昭觉等县的土豆种植历史可追溯至百年前,高原气候孕育出了粉糯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可“酒香也怕巷子深”:品种混杂退化、种植技术粗放、产业链条短、市场认可度低……让这颗承载着山区农户希望的“当家作物”,换不来好收益,成为农户心头的“痛”。

转机始于一场“科技下乡”的奔赴。2018年,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国农技协”)首批授牌的“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建在了凉山的田埂边,四川农业大学教授王西瑶带着团队扎根布拖县。他们的目标很实在:“要让薯农种上高活力的‘脱毒薯’,吃上不发芽的‘安全薯’,卖出高效益的‘致富薯’。”

“以前种洋芋,收多收少看天。现在不一样了!”布拖老乡指着田里的“川凉芋 17”,笑得合不拢嘴。这是西昌农业科学研究所高山作物研究站副站长、凉山州农科院二级研究员徐成勇团队育出的“明星品种”——“川凉芋17”和“川凉芋19”,在会理市创下了亩产5927公斤的全省纪录,算下来一亩地直接增收超1000元。像这样的好品种,徐成勇团队育出了好几个,不仅高产、优质,还抗病,硬是把“看天吃饭”的老行当,变成了“靠科技增产”的新希望。

破局

五维攻坚 科协搭台激活“薯产业”

因为一份情怀,一场关于马铃薯的“科技革命”正在凉山的大山深处蓬勃兴起。

种薯退化是老难题,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建起“原原种—原种—生产种—商品薯”四级繁育体系,层层把关育好种。他们积极保护地方特色资源“布拖乌洋芋”,引进“川凉薯10号”等新品种,研发应用雾培、组培等技术,使原原种年产量从100万粒涨至1000万粒,不仅满足了全县21万亩种植需求,还让马铃薯产量提升30%以上。

为了让技术不“悬空”,凉山州科协以“科技下乡”为抓手,邀请农业专家举办了600余场田间课堂,吸引8万余名农户跟着学;编写了《凉山土豆优质高效种植手册》,用彝汉双语讲解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手把手教农户,让“听不懂、学不会”变成过去式。此外,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还创新“四零服务”模式: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研究生跟着农户下田,开展“种薯对比试验”,用1500公斤/亩的示范田产量说服农户,让围着田埂的农户们忍不住拍掌——“科技这东西,真管用!”

光有好种薯、好技术还不够,得让产业链“转起来”。四川农业大学与西昌学院形成“科研—示范—推广”闭环,即四川农业大学团队主攻种薯繁育和栽培技术,西昌学院则聚焦加工转化,其研发的“西芋7号”在普格县百亩攻关田创下亩产2826公斤的新高。双方还联合布拖县布江蜀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产学研用”基地,推动脱毒种薯生产、精深加工、电商销售一体化发展,带动全县产能突破5亿元。

此外,依托四川省科协打造的“天府科技云”平台,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将马铃薯组培、雾培等技术转化为可交易的“科技服务包”挂在平台上,累计发布23项技术需求,促成7个校企合作项目。会理市科协通过“天府科技云”平台邀请专家开展线上培训,推动绿色增产技术落地,3000余名农户坐在家里就能学技术;会东县推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扩繁的“会东七彩洋芋”原原种落地,通过开展培训、现场指导等形式,确保扩繁成功。

在昭觉、布拖等核心产区,四川福特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起三级种薯繁育体系,年生产优质原原种超3000万粒;西昌必喜食品有限公司引进国际先进生产线,将高淀粉土豆转化为精制淀粉,年产能达6万吨,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制药等领域;甘洛县日升昌合作社则携手四川农业大学,创新推出“0脂肪”土豆挂面,覆盖西昌、越西等地超1500个销售网点……

截至目前,全州已重点培育12家龙头企业,建成规模以上加工企业14家,年鲜薯加工能力突破130万吨,“凉山土豆”彻底告别了“只卖原料”的日子,从“田间”一路走上了“餐桌”“货架”。

从昔日的“土疙瘩”到如今的“金豆豆”,“凉山土豆”产业完成了一场惊艳蜕变——从粗放散种走向集约经营,从单一农产品扩展为多元产业链,真正实现了价值跃升。

破茧

“饱腹粮”变“致富薯” 土豆成了“文化名片”

因为一份担当,承载希望的“致富薯”正跨越山川,走向更广袤的市场。

如今的“凉山土豆”,早已不是当年的“饱腹粮”,凉山也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布拖乌洋芋”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品牌价值突破10亿元;“川凉芋17”今年通过国家品种登记;“西芋7号”凭借22.1%的淀粉含量和高花青素特性,成为功能食品开发的新宠,地头收购价高达2.5—3元/公斤,是普通土豆的两倍。

“种一亩‘西芋7号’,比种两亩普通土豆还赚得多!”农户的话里满是自豪。这些品种在凉山州乃至全省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与应用,不仅丰富了全省的马铃薯品种资源,更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更让人惊喜的是,土豆还成了凉山的“文化符号”。在文旅融合的实践中,“凉山汉堡”火了——建昌古城里,烤得喷香的土豆与荞麦饼、坨坨肉组合,形成独特的味觉记忆,游客举着手机拍照发朋友圈;成都的凉山好汉烧烤店里,土豆夹烤小肠的创新吃法成了必点招牌……这是凉山州科协推动“土豆+文旅”的巧思,让农产品变成了带着彝乡风情的“文化名片”。

从火塘边的“洋芋疙瘩”,到走向全国的“金豆豆”,“凉山土豆”的蜕变藏着乡村振兴的密码:当凉山州科协把科技的“种子”播进土地,把文化的“养分”注入产业,让传统耕作与现代科技紧密交融,乡土文化转化为市场认同,哪怕是一颗普通的土豆,也能成为推动一方发展的重要支点。这份“科技赋能+文化赋值”的答卷,不仅照亮了凉山的振兴路,更为农业现代化写下了生动的注脚。(文、图由凉山州科协提供)

热点推荐
HOT
直播|2023川澳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产业创新专场
直播|2023川澳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科研学术专场
直播|2023川澳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
大会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澳门科技大学为促进中医药发展而创办的,2020年、2022年分别在绵阳、德阳召开,今年为大会第三届。本次会议已收录在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指南(2023)》,是具有国际国内引导力、影响力的重要学术会议品牌。 本次大会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澳门科技大学、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内江市人民政府主办,四川省科协学会服务中心、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内江市委组织部(人才办)
点亮精神火炬 弘扬科学家精神
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浓厚节日氛围,5月29日,省科协、省委宣传部、科技厅、省国防科工办、中科院成都分院在成都共同举办第四届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暨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四川启动仪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菲、省政府副省长郑
直播|第四届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暨5.30“全国 科技工作者日”四川启动仪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 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 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之 际,举行第四届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暨5.30“全国 科技工作者日”四川启动仪式,营造浓厚节日氛围,进一步激励广 大科技工作者筑牢信念信心、矢志奋斗拼搏,聚力科技攻关、勇 于创新创造,为我省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
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将于5月24日~26日在德阳举行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部署,5月24日~26日,由省科协、省委组织部、科技厅、财政厅、人社厅、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等16家单位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将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主题为“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来自全省各市(州)在农村创新创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带领乡村振兴
赵晓明:给深海油气田做“CT”
人物名片:赵晓明,西南石油大学教授,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西南石油大学“深水沉积与油气地质”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自然资源部第七批全国油气督察员,担任中国科协十大代表、中国石油学会油气藏开发地质学组学术委员、四川省石油学会地质勘探专委会副秘书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如果把深海油气田比作人体,通过我们自
勇当科技创新“追梦人”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2022年5月,由泸州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市科技和人才局共同开展的第二届泸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结果揭晓。先明春、赵静、许德富、李于兴、袁海通、张春祥、陈燕华、姜鲜、钱康亮、蒋坤苹10人获泸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他们,是科技创新的“追梦人”,也是追梦之人的指路明灯。他们或扎根于基层,或投身于新开
隋立起:推动新能源汽车走进千家万户
隋立起审查项目进度和客户诉求 王春艳 摄 人物名片:隋立起,宜宾丰川动力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工程师,长期从事电驱动系统多体动力学仿真、参数辨识、不确定性建模领域的研究和电驱动系统开发工作,所开发的多档位电驱动系统实现了“无冲击”。2022年,被评为宜宾市“最美科技工作者”。一大早,宜宾丰川动力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隋立起到达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排查各项产品开发的进度和客户诉求,之后就进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4月3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新华社北京4月3日电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3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我们这一代共
直播|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初创组
5月24日—26日,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以“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为主题,以激发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热情为核心,以竞赛活动为举措,以项目推介为途径,以成果展示为载体,搭建展示交流、资源对接和项目孵化平台,旨在发现一批在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方面卓有成效的农村乡土人才,示范引领更多的农村乡土人才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直播|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成长组
5月24日—26日,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以“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为主题,以激发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热情为核心,以竞赛活动为举措,以项目推介为途径,以成果展示为载体,搭建展示交流、资源对接和项目孵化平台,旨在发现一批在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方面卓有成效的农村乡土人才,示范引领更多的农村乡土人才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直播|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成熟组
5月24日—26日,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以“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为主题,以激发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热情为核心,以竞赛活动为举措,以项目推介为途径,以成果展示为载体,搭建展示交流、资源对接和项目孵化平台,旨在发现一批在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方面卓有成效的农村乡土人才,示范引领更多的农村乡土人才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直播|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乡村振兴帮扶重点县及技能技艺组
5月24日—26日,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以“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为主题,以激发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热情为核心,以竞赛活动为举措,以项目推介为途径,以成果展示为载体,搭建展示交流、资源对接和项目孵化平台,旨在发现一批在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方面卓有成效的农村乡土人才,示范引领更多的农村乡土人才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直播|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及颁奖典礼
5月24日—26日,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以“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为主题,以激发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热情为核心,以竞赛活动为举措,以项目推介为途径,以成果展示为载体,搭建展示交流、资源对接和项目孵化平台,旨在发现一批在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方面卓有成效的农村乡土人才,示范引领更多的农村乡土人才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阅读下一篇

隆泸叙铁路建设忙

近日,在泸州市纳溪区安富街道百梯社区附近的隆泸叙铁路纳溪站建设现场,工人正抓紧施工,工程车来回运送物资,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据悉,隆泸叙铁路是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铁路主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四川南向货运主通道。该线路全长138.6千米,设计时速120千米,设11座车站。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川南直连北部湾的陆海联运干线,对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带动沿线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