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清明,抚今追昔。
别离和追思,是清明开启的命题。
4月4日,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以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当天上午10时,宜宾街头响起了防空警报,持续3分钟,行人注目,车辆缓行,全城默哀。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入朝作战70周年。为缅怀英烈,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实际情况,宜宾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微信公众号发出《关于清明节期间开展祭扫英烈活动的公告》。
3月28日,珙县举行烈士墓迁葬仪式,安放在珙泉镇烈士陵园的29位英烈遗骸被护送迁至珙县烈士陵园(巡场镇七角山)安葬。珙泉镇(珙县老县城)烈士陵园建于1955年,在长宁“6.17”地震中损毁严重,不再适宜开展纪念和教育活动,所以将该园英烈遗骸全部迁至县烈士陵园内。
与宜宾相隔2000多公里的南京,当86岁的倪桂芳老人在珙县烈士迁葬仪式直播视频中终于看到了自己亲哥哥倪进宏的烈士墓碑照,跨越70年的思念让她老泪纵横。倪桂芳的儿子王盛虎说,小时候就常听妈妈说三舅随部队在大西南剿匪时牺牲了,看到这么隆重庄严的迁葬仪式,我们后辈为三舅感到光荣。
这次珙县烈士迁葬仪式直播,也连线了与宜宾相隔1500多公里的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3月18日,东海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得知东海籍烈士桑良永长眠于四川省宜宾市珙县烈士陵园的消息后,立即组织专人走访调查,最终辗转找到了烈士侄孙桑金保。查实多个证据证明,桑良永就是桑良润,东海县曲阳乡兴西村人,生于1921年,1947年参加革命,1950年随解放军部队在珙县征粮剿匪中牺牲。
高县庆符镇与江西抚州市,两地相距1500多公里。4月1日,分别在庆符镇永联村的高多陶墓前和江西抚州市烈士陵园里的张锡龙烈士墓前,通过视频连线,两地退役军人事务局和烈属代表开展了网络祭扫活动,致敬英烈。
张锡龙(1906-1933),宜宾高县人,曾任红三军团第7军军长,1933年12月12日牺牲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抚州黎川县团村激战中。
1920年,父母给在外求学的儿子张锡龙定了亲,儿媳正是高多陶。张锡龙投身革命后与家人了失去联系,而高多陶则以儿媳身份在张家务农生活。一直到1952年,高多陶才知道张锡龙已在1933年一次战斗中牺牲,悲痛欲绝的高多陶仍一直赡养张家父母,终生未嫁,于1969年4月1日在张锡龙故里去世,享年66岁。
高县政府认定高多陶为烈士家属,但受疫情影响,今年清明节,烈士后人不能到抚州祭扫,于是,两地退役军人事务局携手,在张锡龙和高多陶订亲100周年、在张锡龙和未婚妻分离95年后的清明时节,通过网络让他俩共赴“百年之约”。
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无数中华儿女血洒沙场、奉献生命,宜宾出现了包括李硕勋、余泽鸿、孙炳文、赵一曼等在内的近2500位烈士,全市目前有省、市、县级烈士陵园12个、省级纪念馆1个,还有零散烈士设施(墓)127处。
今年清明,因疫情防控需要,宜宾倡导网上祭奠革命英烈,旨在学习弘扬革命烈士们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勇往直前的牺牲精神。
祭扫往昔,催护新生。宜宾全市人民将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共识推动发展,为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和加快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