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华蓥辖区内多为丘陵地形,农田面积小、人均耕地少,是典型的农业小市。面对大多行政村都是无资金、无资产、无资源的“空壳村”困境,该市抢抓脱贫攻坚和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机遇,创新探索“N+集体经济”模式,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输血扶贫”向“造血脱贫”转变。
专合社+集体经济 跟着“组织”闯市场
“种了几十年的庄稼,没想到按照他们的要求换了个种法,同一块田里种出的蔬菜,产量高了,价钱上去了,收入翻了好几倍,我算是正儿八经地见识到了科学种田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变化了。”6月11日,华蓥市明月镇竹河村菜农代君于说。
代君于所说的“他们”,是有机蔬菜种植领域的专家。竹河村在对口联系的省质监局帮助下,成立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这些专家就是村级组织的技术支持。
竹河村位于渠江岸边,土地肥沃,但因地处洪灾淹没区,汛期基本上是“十年九淹”,长期以来村民们一直种植生长周期比较短的蔬菜,蔬菜的品质不高,菜农们的收益也很低。竹河村成立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之后,专合社指导菜农们实施标准化生产,并统一进行销售,在增加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的同时,更降低了菜农们的生产成本、提高了蔬菜的品质,还解决了菜农们销售难的后顾之忧,实现了稳定增收。
按照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架构,华蓥市率先在25个贫困村规范化成立村集体经济发展组织,特别是对各村内荒山荒坡、山坪塘、闲置村小等集体资源、资产进行清理核实并确定权属,交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管理,成功实现了村集体资源效益最大化。
农投公司+集体经济 贫困村“坐享”红利
“农投公司发放的这笔贷款,对于我们生态文化园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及时雨’。”6月10日,华蓥市君兰天下生态文化园负责人邓强,谈到该市农投公司为其发放贷款情况时说。
君兰天下生态文化园是华蓥市生态农业与乡村休闲旅游重点招商引资企业,在开园之前,因前期投入资金量大,一时资金周转陷入难题,华蓥市国有农投公司了解到这一信息后,及时与其对接,快速为其发放了贷款,实现了顺利开业。目前,君兰天下生态文化园每天接待各地游客上千人,已成为华蓥市重要的生态农业与乡村休闲旅游基地。
2016年,省财政厅下达给华蓥市500万元资产收益扶贫试点资金,该市按照“股权量化、按股分红、收益保底”原则,创新“国有农投公司+村集体经济”的资产收益扶贫试点资金使用模式。将500万元资产收益扶贫试点资金量化分配给25个贫困村,以贫困村为主体注入国有农投公司,再由农投公司将资金入股市场前景好、经营效益好的农业龙头企业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本运作风险由农投公司全权承担),农投公司按7%的年收益率向贫困村支付收益。该市25个贫困村每年可实现财产性增收共计35万元以上。
涉农项目资金+集体经济 项目资金转化为村集体资产
“一两年之前,我们这里还是一大片大片的荒坡和撂荒地。可现在,每天都有好几千人来我们这里赏花游玩。”6月12日,说起村里的变化,华蓥市禄市镇六水沟村党支部书记石栋全感慨颇深。
六水沟村利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基本口粮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对荒坡和撂荒地进行改造整理,并引进业主着力打造乡村旅游景点,昔日的荒山坡变成了景区、田园变成了公园。
“当前,农业、水利、粮食等部门都有涉农项目投入,但相对分散,如果缺乏统筹协调,就会存在着撒胡椒面现象。”华蓥市农工委主任夏成华介绍说,“整合这些涉农项目资金,有助于整体统筹,把握规划和重点,进一步增强资金合力,全面夯实农业基础,培育壮大现代农业产业,实现集中财力办大事的目标。”
该市因村制宜编制了“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规划,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投入贫困村产业基地建设,基地建成后,将项目资产折资入股龙头企业(股权归集体)或无偿移交给村集体公司,将政府项目资产转化为村集体资产,村集体通过按股分红或自主经营获得收益。
仅2016年,华蓥市统筹整合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投向平桥村、黄桷村、石堰墙村等6个贫困村,建设花卉、银杏、青翠李、油樟等特色产业基地5720余亩,按照20%的比例折资入股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基地见效后,各村集体经济仅股份年度分红就可达到收入3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