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眉山市彭山区黄丰镇丰华村,黄澄澄的柑橘挂满枝头,群众在柑橘园里来回穿梭,采摘、搬运,劳动现场一派丰收景象。彭山区摄影家协会主席柴树清正带领几名摄协会员,用相机将这一幕丰收的喜悦记录了下来。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凝聚磅礴力量。眉山市彭山区摄协家协会,主动作为,奋战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行走在彭山区的山水之间,用自己手中的相机,为推进乡村振兴、文化繁荣,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让当地村民享有更为充实、更加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让镜头对准家乡山水
灰瓦白墙绿树,一排排崭新的村居整齐划一,干净宽敞的水泥路延伸到村内的各个角落。“种中国最好的葡萄,过城里人向往的生活。”这是彭山区观音镇果园村在打造高标准、高品质葡萄产业上提出的口号。彭山摄影爱好者张勇和王志辉是这里的常客,每年从葡萄抽枝出嫩绿新叶到结满一串串各种颜色的葡萄,他们都会仔细地记录下来。
“近年来,这里以“种中国最好水果”为目标,标准化、设施化、机械化、精细化、智能化种植葡萄,努力打造彭山标志性特色产业。我可以说,我是见证者。”在张勇的电脑里,各种葡萄相关的照片至少有几百张,每一张都是精品,展示了彭山葡萄的发展历程。
在彭山摄影家的镜头下,截至目前,彭山区葡萄现代农业园区种植优质葡萄面积达3万余亩,是全国最规范的设施葡萄种植基地、南方葡萄避雨栽培标杆性产区和四川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彭山葡萄”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参加全国葡萄评比大赛,先后获金奖11个、银奖1个。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1万,较种植葡萄前收入翻了15倍。
眼下,正值金秋时节,口号中提出的美好生活愿景,正伴随着丰收的喜悦,如同一幅幅美丽画卷,在果园村徐徐展开,也在镜头中被慢慢定格下来。
近年来,彭山区艺术家们用相机记录了广袤农村转型发展、文旅融合、生态建设、乡村振兴的新风新貌。用镜头实景记录乡村振兴的发展变化。通过美丽的照片勾勒出彭山一条条宽敞的乡村柏油大道纵横交错,连片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向远处延展,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画卷便展现在眼前。
柴树清说,彭山区摄影爱好者用手中的相机创作了形式多样的乡村作品,用独特的艺术视角记录了乡村新貌,为彭山乡村发展扩大了影响力,为彭山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用镜头助力乡村振兴
为提升彭山区柑橘的销路和知名度,摄影爱好者袁志福坚持每天将拍摄的柑橘图片发送到朋友圈当做“免费广告”。他经常得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点赞评论,不少朋友还在评论区下面留言,寻求彭山区柑橘购买方式。袁志福说,成为乡村振兴农产品的“带货人”是自己坚持拍摄图片的动力。”
把镜头对准田野、山川,收获了丰收的果实和百姓的笑脸,彭山区摄影爱好者用镜头记录下乡村振兴发展的时代风貌。
柴树清表示,乡村振兴摄影通过精心策划,借助作品展览、网络传播可以地区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当下是拍照、分享、传播的读图时代,用照片说话、用视觉传播更能引起群众的情感共鸣。
彭山区摄影家协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先后邀请省、市区等摄影爱好者,举办2次摄影助力乡村振兴等活动;还先后2次组织摄影家为100多户村民义务拍摄了全家福,并免费打印、装框后赠送给了村民。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同时,彭山区摄影家协会还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积极为彭山各镇(街道)培养摄影人才,组织开展摄影创作活动,宣传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自然人文优势。通过外宣图片、微信、抖音、快手、视频号推送助力脱贫攻坚和宣传当地农产品及自然资源的图文1000余条,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振兴,宣传了当地的农产品资源,促进了乡村发展。
《丰收的喜悦》王志辉摄
《花谷花开》柴树清摄
《万亩猕猴桃园》盛晓波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