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四川多地经历了一轮强降雨,洪涝及次生灾害频发,让水产养殖面临多重挑战:藻类老化加速、底质毒素释放、水体指标恶化、养殖生物应激频发……洪涝灾害发生前后,养殖户应如何做好科学防护工作?
强化预警措施,及时应对处置
1.密切关注天气变化
根据天气预报和水位变化情况,池塘和水库采取加高堤坝、疏通沟渠、设置围网等措施,防止因洪水漫堤造成损失。工厂化或大棚养殖等设施渔业要做好主体和配套设施的加固。
2.高度重视人身安全
洪涝灾害发生时及灾害发生后,要注意防范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同时注意防止因雷击、设施漏电、电线落水等引发的触电意外。参与抢险救灾时,落实专人控制电源,配备救生设施,避免危险操作,遇到危险情况要及时撤离。
3.及时修复损坏设施设备
尽快修复电力、道路、水渠和房屋等基础设施,确保道路畅通并恢复供电。及时抢修损毁的池埂、拦鱼设施、进水排水系统、渔业机械等,防止再次溃口或者被冲毁,造成更大损失。
做好病害防控,防止疫病暴发
1.做好死鱼无害化处理
灾后养殖水域常出现大量死鱼及其他杂物,要及时打捞上岸,分类处理。对于打捞出的死鱼尽快焚毁、掩埋等无害化处理,切忌随便乱扔,其中以生石灰消毒处理后再深埋1米以上较为常用。同时,对打捞死鱼的工具、器皿等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疫病暴发。
2.坚持巡塘,及时发现病害
灾后恢复渔业生产期,要坚持早晚巡塘,观察记录鱼类的活动、摄食、体色、水质变化以及天气变化情况,做到勤观察、细分析。要加强疫病监测,对突发疫情做到早准备、早发现、早防控、早处理。
3.准确诊断,科学用药
灾后养殖水体生态失衡,水质不稳定,鱼体处于应激状态,很容易发生各种疾病。应特别注意对疾病的准确诊断和对症下药,切忌滥用药,杜绝使用违禁药。对于容易出现的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等传染性疾病,一般采取内服外用法防治。外用生石灰消毒水体;内服三黄散等,或选择敏感抗菌药物,一般连喂3~5天。对于侵袭性寄生虫病、车轮虫病、斜管虫病,可用硫酸铜、硫酸亚铁粉等,中华鳋病、锚头鳋病、鲺病可用精制敌百虫粉溴氰菊酯溶液、辛硫磷溶液等,一般需使用2次以上。
加强科学管理,全力恢复生产
1.摸清存塘鱼量,做好鱼种补充
水退后可采用拉网检查或投喂饲料等方式,对养殖区域存塘鱼量进行检查和科学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相应调整养殖计划,及时补放鱼种。
如要实现当年上市,应遵循“稀养速成”原则,重新选择生长快、适应性强、效益好的品种进行养殖。对存塘鱼少的池塘,清理后,选择当年生长快、见效快的品种;对存塘鱼较多的池塘,适当补放规格较大的鱼种,增加放养密度;对池埂全部溃决的池塘则应排干水,经消毒剂彻底消毒后,养殖夏花鱼种,培育春片鱼种。
原良种场、苗种场应采用并塘或转移的方式,保存亲鱼和鱼种,以备来年使用。补充苗种、转塘、并塘时,要严格按照苗种转运操作规程进行,做好消毒防病工作,尽量减少鱼体损伤。
2.加强日常管理,保持良好水质
及时调节pH值。暴雨来临前,可在塘基四周泼洒生石灰,调节雨水进入池塘后的pH值,并杀灭由雨水径流带入池塘的病菌。暴雨后,每亩池塘需泼洒15千克~20千克的生石灰,有效调节池水pH值。
严防泛塘。坚持早晚巡塘,密切观察鱼虾的摄食、活动情况。一旦出现缺氧征兆,及时注入新水、开启增氧机或撒入增氧剂。
灾后消毒。洪涝灾害发生后,要及时对池塘等养殖水域清淤和消毒,杀灭随雨水、洪水带入的病原;采用化学、物理方法调节和改善水质,每10~15天泼洒一次生石灰,每次用量为10千克~15千克/亩;采用生物或过滤方法净化水质,如在鱼池进水口设过滤池,过滤料用砂或木炭;适当延长增氧机运转时间,一般要求每天13∶00~15∶00和第二天凌晨开动增氧机,尤其在阵雨、无风、无光照的情况下要延长增氧机的开机时间。
3.科学投喂饲料,促进鱼类生长
连续降雨和洪灾后,饲料易受潮和霉变,在投喂前,要认真检查,避免投喂变质饲料。
灾后水体浑浊,水质变瘦,水体中天然饵料生物量减少,加上养殖品种受到较强的应激影响,需投喂优质饲料,并在饲料中定期添加维生素C、多糖、抗应激中草药等,促进鱼类生长。投喂时需坚持“四定、四看、一检查”,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看天气、看水色、看水产动物吃食、看水产动物活动,检查水下有无残渣剩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