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内江市市中区农业项目建设热潮涌动,近日,笔者走访区内两大特色农业项目现场——永安镇内江猪种质资源保护利用项目与史家镇白乌鱼繁育基地,见证了科技赋能下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作为全国闻名的“内江黑猪”原产地和“中国白乌鱼之乡”核心区,市中区正以双产联动之势,加速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黑猪产业: 科技保种筑牢发展根基
在内江猪种质资源保护利用项目工地上,标准化猪舍已拔地而起。机械轰鸣声中,工人们正进行钢结构焊接与地面浇筑。“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川南智能化程度最高的黑猪繁育基地。”施工负责人郑武介绍道。
据悉,该项目占地130亩、总投资4000万元,计划今年10月前建成现代化养殖场、环保处理中心等设施,项目投用后,预计实现年出栏种猪及商品猪超2万头。
作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内江黑猪通过基因测序、精准选育等技术,种群规模已恢复至上万头。市中区持续强化与科研机构合作,近三年累计投入超亿元推动黑猪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目前,市中区的黑猪产业正着力延伸精深加工链条,全面提升品牌附加值。
白乌鱼产业: 绿色养殖激活“水中经济”
与此同时,在史家镇四美桥村,白乌鱼繁育基地建设已进入冲刺阶段。目前,15个标准化养殖池静待蓄水,智慧车间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已安装完毕。
“基地采用尾水生态净化技术,较传统养殖节水70%。”内江市农科院水产研究所所长樊威指着即将调试的物联网设备介绍道,“一期工程投资700万元,建成后年育苗能力超百万尾,重点繁育新品种乌鳢‘玉龙1号’,可满足成渝地区养殖需求。”
这个占地44亩的科研示范基地,创新构建“院所+企业+合作社”联农机制,通过统一供苗、技术指导、保底回收等方式,带动周边500余户农户发展生态养殖。
双产联动: 打造现代农业示范高地
近三年来,内江市市中区立足“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累计培育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2家,建成数字化农业基地8个。截至目前,市中区白乌鱼养殖面积达6800亩,年产量575吨,在全国占比超70%,鱼苗供应更是占据全国份额的90%以上。2024年,全区出栏内江黑猪8.54万头,同比增长13.87%,实现产值5.3亿元。
“我们正构建从种质保护到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区农业农村局牧渔兽医股负责人潘小东透露道,“2025年市中区将持续开展黑猪品牌展销会,并计划开发预制菜等20余个深加工产品;同步推进白乌鱼种业‘芯片’攻关,巩固‘永安白乌鱼’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位。通过双产融合示范,力争到2025年两大特色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0亿元,建成成渝地区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
眼下,行走在市中区的田间地头,既能听见黑猪保种基地的机械轰鸣,也能看见白乌鱼基地粼粼波光中的科技倒影。这场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的深度碰撞,正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