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之魂,以文化之,以文铸之。眉山市青神县以苏母文化、竹编文化等为代表的文化灯火,照亮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让美丽乡村更靓丽,让农民精神更富足。
点亮文化灯火,焕发乡村新气象
近日,在青神县高台镇杨店村,一处远离人间喧嚣的旧屋正在被改造。
“我们总共有三期改造,计划建造出以传统文化为基底的农业合作社和公司。现在进行的是第一期改造,大约有120亩土地和几间村屋。”亿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邓永康介绍,改变家乡的风貌其实是他从小的梦想。
“当时就有个邻居反问我,这一亩三分地怎么变?就算是种金子,在这也长不出啥东西来。但总有一天,我会找到一个方法来改变。”邓永康回忆说。
其实,早在2018年,邓永康就成功创造出颇具古风诗韵的“木言兰舍”民宿品牌等作品,成为青神县的乡村名匠。“现在,我更有信心把这里打造成为有机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进行生态养殖,带动乡村发展。”邓永康介绍,这里还将设置培训班、艺术聚会等定期活动,将传统文化和乡村振兴知识传播给更多的村民和干部。
“我研究乡村未来发展有15年了,在乡村发展经营9年时光,如何把乡村变成像花园小镇一样的美丽乡村,吸引更多游客到我们乡村生活,彻底改变乡村面貌和农民收入,这将是我毕生的奋斗方向。”邓永康坚定地说。
步入青竹街道程家嘴村,街道旁的房屋墙壁上并非空白的墙壁,取而代之的是色彩斑斓的墙画。一步一景,苏母文化和东坡故事画卷徐徐展开。
程家嘴村是“影响苏东坡一家的女人”——程夫人的故乡。苏氏一门三进士,程夫人功不可没。司马光在《苏主簿夫人墓志铭》中这样评价:“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底于光大。”
“我们村里共有27幅主题墙绘,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苏母文化,我们把苏母勤俭持家、相夫教子、尊老爱幼以墙体绘画的形式展示出来。”程家嘴村党委书记邓玉波介绍,一抹亮眼的人文景观是凝聚人心的纽带,让群众享有更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才能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稳抓乡村发展底色,绿色开发利长远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苏轼一生写下200余首竹诗词。细数苏轼与竹的渊源,从“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的修心养性,到“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的刚直劲节。竹,一直是青神联通古今的文化脉络,也让青神成为中国竹编艺术之乡,青神竹编更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地制宜巧开发,美美与共促和谐。青神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将竹林风景线建设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按照“竹+1+N”的理念,建成竹里桃花、竹里海棠、竹里梅花、竹林湿地等竹林公园10个,绿廊面积达8.1平方公里。
坚持竹林环绕、绿道互联,打造以岷江、思蒙河为骨架,岷东大道、眉青快速通道等交通线为支撑的沿江沿路竹林风景线150公里,2020年成为全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参观点。
竹林提升生态环境。实施“年万亩”栽竹计划,建成现代竹林示范基地4个,省级竹林小镇2个,省级竹林人家1个,省级翠竹长廊2条,竹林面积达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8.23%,年实现固碳6.8万吨。
“青神县科学合理利用竹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竹产业,在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三个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为保障生态环境安全、推动地方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建设美丽乡村风景线作出了积极贡献。”青神县竹编产业园区管委会产业发展部部长宋焰红说。
与绿色开发竹产业相映成趣的,是有着“环境指示灯”之称的生物小精灵——萤火虫,它也是青神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新晋网红“代言人”。
青神县生态禀赋良好,是第五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近年来,青神县以林长制为抓手,持续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做好萤火虫保护利用文章。为加强对萤火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青神在三级林长责任体系基础上,探索建立村级“一长四员”(即林长+监管员+护林员+护萤员+监测员)网格化管理体系,精细化监测生态环境和萤火虫动向。良好的生态滋养了全国规模大、种类多的萤火虫栖息群,现全县萤火虫栖息群数量达51个,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观萤点之一。
“现在不仅是我们的人居环境向着生态宜居改善,经济效益也持续增加。”青神县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萤火虫旅游资源,今年观萤季共接待游客11.1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超1000万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从苏母文化到竹编文化,从竹林风景线到萤火虫生态区,“特色品牌”成为了一张闪亮名片,不仅提升了青神的知名度、影响力,更能带来持续的“人流量”,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幸福乡村跃然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