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是第36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投资韧性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强调当前亟须从被动救灾转向主动投资,减少灾害风险,来应对不断攀升的灾害成本。
在生活中,森林火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随时可能发生,及时自救互救才能更大程度减少财产损失。让我们一起学习防灾知识,提升自救互救技能吧!
山洪灾害
山洪前兆
河水异常:溪流突然断流或水位暴涨,水流变浑浊,夹杂柴草、树木等杂物。
声响异常:山谷中传来轰鸣声(类似火车声或闷雷声),或有轻微震动感。
山体异动:山坡出现裂缝、鼓包,土壤松动,树木、电线杆倾斜。
应对措施
迅速撤离:立即向两侧山坡或高地垂直逃生,避免顺河道上下游方向逃跑。
寻找稳固位置:若被困,及时爬上屋顶、大树等高处(注意避开泥石流)或坚固建筑,等待救援。
利用工具求救:使用哨子、手电筒、鲜艳衣物发出求救信号,夜间可点燃三堆火呈三角形。
洪涝灾害
洪涝前兆
水文异常:江河湖泊水位快速上涨,超过警戒线;城市低洼地区出现积水并迅速蔓延。
环境征兆:土壤饱和,地面冒出水泡,道路出现沉降或裂缝;排水系统排水不畅或倒灌。
应对措施
立即避险:向高地、坚固建筑(二层以上)转移,避免进入地下室或低洼区域,及时切断家中电源、燃气,防止触电和火灾。
避险防范:远离河道、桥梁、危房及高压线塔;如遇洪水漫溢,应抓住固定物体或利用门板、木床等漂浮物逃生。
自救方法:固守待援,并用通讯工具发送定位;夜间用灯光或哨声示意位置;避免盲目涉水转移,警惕漩涡和暗流。
森林火灾
灾害前兆
环境征兆:林区枯枝落叶堆积,植被干燥易燃;山区出现烟雾、焦糊味或零星火点。
人为活动:附近有违规野外用火(如烧烤、烧荒)或祭祀活动;发现未熄灭的烟头、火源等隐患。
应对措施
迅速报警:立即拨打119或森林防火报警电话12119,准确报告火情位置。
紧急避险:迅速向火场上风方向或侧风方向撤离,避开火势蔓延路径,进入开阔地带(如河流、湖泊、农田)或已烧过的空地避险。
避险技巧: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吸入浓烟;穿越火线时,应快速通过已燃烧区域,注意避开高温灰烬。
地震灾害
灾害前兆
动物行为反常:家畜不进圈,宠物狂躁不安,鼠类集体迁徙,鱼类跃出水面等。
地下水异常:井水水位突升突降、冒泡、变色变味,泉水突然枯竭或流量大增。
地声与地光:震前数分钟或数小时,可能听到地下传出闷雷声或出现闪烁的红光。
应对措施
室内:立即躲到坚固家具下(如桌子、床铺),或蹲在承重墙角、卫生间等开间小且有支撑的空间,远离玻璃窗、外墙、吊灯等危险物。
室外:避开高楼、桥梁、广告牌、电线杆等,迅速转移到空旷地带蹲下护头。
公共场所:听从指挥,就近躲在排椅下或立柱旁,避免拥挤踩踏。
震后自救与互救:保持冷静,节省体力,用石块敲击管道发出求救信号,避免大声呼喊;用衣物捂住口鼻,防止吸入灰尘导致窒息,适时补充水和食物;先救易后救难,先救近后救远,优先解救被困人员的头部和胸部。
大风灾害
灾害前兆
环境征兆:天空云层快速移动,风向突变,风力逐渐增强;树木剧烈摇摆,广告牌、临时搭建物晃动并发出声响。
其他信号:空气质量监测显示沙尘暴预警(伴随大风);海面出现浪涌,船只能回港避风。
应对措施
室内避险:紧闭门窗,用胶带加固玻璃(呈“米”字形),防止玻璃破碎飞溅;远离外墙、窗户及可能被风吹落的悬挂物(如空调外机、花盆);切断室外电源,防止电线被吹断引发火灾或触电。
室外避险:立即进入坚固建筑内躲避,远离广告牌、大树、围墙等易倒物体;蹲下身体,用衣物或手臂护住头部,防止被高空坠物砸伤;避免在桥梁、涵洞或高楼间穿行(狭管效应会加剧风力)。
行车安全:减速慢行,握紧方向盘,防止车辆被侧风掀翻;如遇横风,适当向逆风方向修正,避免急转方向盘;尽快驶入地下停车场或背风处停靠,切勿在高速路上停车。
(综合自都江堰应急、菏泽应急管理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