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细雨微风清爽,记者一行走进广安市广安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映入眼帘的是笔直的柏油路,一望无际绿油油的稻禾正是初穗期,长势喜人。观景台上可登高远眺,田野里,山坡上,披着绿色的生态画卷,美不胜收。
近年来,广安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全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和全市“363”现代农业体系,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突出拳头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发展融合产业,促进产业兴农富农,助力乡村振兴。
水稻种植基地一角(广安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 供图)
做强优质水稻产业 铺就乡村振兴新“稻”路
“广安区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位于大安镇、悦来镇,辖6个村,围绕‘一轴两区三芯’现代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水稻、油菜两大主导产业,建成优质水稻种植基地9300亩、优质油菜种植基地4100亩,2021年主导产业总产值达7755.4万元。2020年园区被认定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021年被纳入四川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名单。”粮油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梁艺泷介绍道。2021年,广安区综合投入共计约4000万元用于园区建设。按照现代农业园区“五网”配套“五良”融合要求,建成高标准农田8500余亩,建成省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推行耕作、播栽、管理、收获全程机械化作业。建成烘干仓储物流中心1个,配备粮油烘干机8台,水稻初加工率达91.4%。园区与四川农业大学等院校紧密合作,从园区规划、科学育秧、机播机插、收割储存、加工销售等方面全方位开展技术服务,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率100%、废旧农膜回收率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100%。园区打造的“伟仁稼香·米”获全国第十六届农博会金奖和四川省优质品牌农产品认证。建成稻田主题公园、南桥溪谷、油菜花海等景点,有效推动园区农旅融合发展,2021年园区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
广安区地处丘陵地区,如何能实现现代农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如何牵头园区创建工作?“创新科技服务体系,形成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产学研科技服务、区乡两级农技人员公益性农技服务、‘田秀才’‘土专家’等实用技术人员社会化技术服务三级人才服务队伍。由水稻栽培学首席科学家任万军教授领衔开展科技示范推广,实现天晶两优534、川康优2115等优良品种普及,推广了暗化催芽育秧、减穴稳苗高效机插和无人机施肥等技术。任教授每个月都会亲自到稻田里亲自指导、观察秧苗健康状况,为种粮业主现场传道授惑解惑。为给专家服务团开展育、种、防、收全程跟踪服务提供更好条件,广安区还专门在园区内修建了粮油专家大院。不仅配备有功能齐全的水稻研究实验室,同时还建设了 30 亩专家科技创新示范田,构建了‘三同步四协作五结合’的技术推广体系。自 2021 年 4 月开展水稻科技服务以来,任万军教授服务团实地指导12次,服务团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常驻专家大院开展指导工作,有效推动了广安区建成丘陵地区宜机化作业样板区。”广安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服务中心副主任袁廷刚说。
如今,园区内涵盖智能化育秧、机耕、机插、无人机植保、机收、烘干、包装等智能化农机设备一应俱全,大安镇、悦来镇从曾经的“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的传统耕作,到现在的“只闻机器响,不见人奔忙”的现代化模式,广袤的田野里洒满了科技力量,农业生产跑出了“加速度”。
智能化育秧中心(广安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 供图)
粮油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广安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 供图)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大力培育富民产业
综合考虑产业优势、发展潜力、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等因素,抓实粮油、生猪等基础性支撑产业巩固提升发展,抓好开花水果、晚熟柑橘、湖羊等优势特色产业生态高效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带26万亩。建设优质粮油产业带,以花桥镇、龙台镇优质粮油园区为核心,串联全区所有粮油园区,形成优质粮油产业带20万亩。建设“晚熟柑橘+湖羊种养”循环产业带,以套种、间种为主,以石笋镇晚熟柑橘产业和湖羊产业为依托,按照“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种养循环发展理念,串联中部片区5个种养循环园区,形成“晚熟柑橘+湖羊种养”循环产业带3万亩。建设“开花水果+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产业带,以套种、间种为主,以开花水果产业为基础,串联大龙镇、大安镇、悦来镇、彭家乡4个开花水果园区,打造集赏花、摘果、图彩、摄影、民宿、餐饮为一体的文旅和休闲产业,形成“开花水果+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产业带3万亩。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合理布局、绿色发展,规划引领、园区带动、联农带农理念,依托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做大做强粮油、生猪两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龙安柚、粮经复合、湖羊、稻渔综合种养、乡村旅游五大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筑牢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构建“2+5”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促进富民产业发展
建立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广安区本级财政每年投入1.2亿元,对符合条件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项目按规定给予奖补。争取专项债券资金不低于2亿元和涉农项目资金6亿元,着力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制度,助力解决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围绕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省、市、区现代农业园区目标,逐一细化建设任务,制定创建路线图、作战表,严格定目标、定时间、定时限,创建一批基础设施标准高、产业综合效益好、运行体制成熟的现代农业园区。以全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5个、区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为目标。每个乡镇建成1个不低于1万亩的现代农业园区,集中连片发展1~2个主导产业和1~3个特色优势产业,实现有一家龙头企业、一家专业合作社、一家社会化服务组织、一个专家大院、一个农产品初加工中心、一批家庭农场、一批职业农民、一批专业大户等“八个一”目标。
积极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和村规划编制工作,优化村用地布局,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腾退、土地增减挂钩等节余的建设用地,优先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规范实施“点状征地”,开发服务于现代农业“2+5”产业发展的项目用地。与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中国柑研所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实验基地等,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分产业组建区乡农业技术服务队伍,建立包联服务制度,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公益性技术服务;培育“田秀才”“土专家”,从现有业主或基地管理技术人员中,进行系统技术培训。
提升富民产业经营管理水平 夯实乡村振兴基石
成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服务中心,协调区级相关部门、乡镇强化联动、形成合力推动园区建设。各级现代农业园区实行“园长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双“园长”,省级园区由区级分管领导任“园长”,其他园区由所在乡镇党委主要负责人担任“园长”。成立4个由区级领导担任指挥长的园区建设指挥部,每半月召开调度会,选派专业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干部,务实抓好各项工作推进。
推动专业合作社务实发展,鼓励一般农户“抱团”生产,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提升专业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鼓励合作社走“组团”经营发展之路,开展联合社建设,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社,有效提高适应市场、抗风险的能力,实现技术交流、生产互动、市场共享。强化专业合作社联结纽带作用,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组建产业化联合体,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推动现代生产经营模式惠及农村农民,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作、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
按照“大园区+小业主”的发展思路,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以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为支撑,集中集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立紧密合作的利益共赢机制,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推广“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形式,让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资金入股、代管代建等方式,拿“租金”、赚“薪金”、领“股金”,全方位增加收入,带动园区内农户稳定增收,乡村振兴的基石进一步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