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解决好群众矛盾纠纷,近期,眉山市青神县建成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并实行“实体化运行”,在群众家门口搭建起矛盾纠纷调解的“快速通道”,使其成为县域矛盾纠纷调处“终点站”,既落细落小为群众办实事,也为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基层社会治理探索了新的路径。
整合资源 群众“只进一扇门”
如何解决部门“单打独斗、各自为政、资源分散、统筹乏力”,群众“不知找谁、反复奔波、进多个门、跑多个地”等问题?青神县在人流量较大的中心位置,参照政府政务服务大厅设置,整合来访接待、公共法律服务、心理服务、多功能调解和分析研判等五大功能,由县委政法委牵头,整合群众工作中心、综治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心理服务中心的资源、功能和政策,组建面积1000余平方米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
每周一至周五,四川江洋律师事务所轮流派出的专职律师会与其他窗口工作人员一道,进驻青神县矛盾调解中心,为来访群众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县矛盾调解中心专职副主任王秋艳介绍,县委政法委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方式,引入江洋律师事务所,其主要目的就是充分保证群众法律权益和享受免费法律咨询。
“以往虽有大调解中心,但基本上是有牌子无阵地、有要求无效果,实体化运行效率低下,如何让中心真正运行起来,切实为群众服务,需要我们去创新、去破局。”胡刚告诉记者。中心采取部门派驻方式,每半年轮流派员驻班,共同开展信访接待、纠纷调处、心理疏导、法律援助、涉法涉诉导引等工作,县矛盾调解中心成为服务主场。
健全机制 群众“只找一次人”
“钱昨晚到账了,谢谢你们,维护了70多位农民工的合法权益。”8月2日上午,一位农民工专门致电感谢。
7月20日,矛盾调解中心接受县某项目拖欠70余名农民工工资的来访,县矛盾调解中心随即组成联合调查组,彻查此次欠薪案件。10天后,该劳务公司支付完所有农民工工资。
有些矛盾纠纷单靠一个乡镇、部门不能解决,可以向县矛盾调解中心申报,由该中心整合全县资源联合调处。中心针对群众提出的矛盾化解、信访办理等诉求,由导引台准确区分类型,分流到专业窗口或相关部门精准办理,破解群众“进门无头绪”的问题。
青神县还以矛盾调解中心为依托,牵引辐射健全完善“1+2+N”( “1”即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2”即是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纵向多元化解体系和县级部门横向多元化解体系,“N”即整合诉讼服务、劳动人事争议、家事纠纷调解、商事纠纷调解、交通事故调解、物业纠纷等调解组织和个人调解室等),构建全覆盖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
青神县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宋志全认为,“全链条”工作机制第一时间迅速响应群众诉求,让群众直接感受到部门态度很积极;部门主动,下沉服务,免去群众来回奔波之苦,逐步实现群众办事“只找一次人”。
完善制度 群众“最多跑一地”
青神有一位30年来持续上访的老户杨大姐。30年前,在青神县旧城改造中,因各种原因,杨大姐认为个人利益受到损害,30年间,杨大姐上百次奔波于北京、成都、眉山等地,最终在青神县矛盾调解中心解决了这个“老大难”问题。
青神县矛盾调解中心成立工作专班,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中心主任挂帅,在尊重历史、还原事实的基础上,重新认真检视之前的工作,正视信访人存在的合理合法诉求,先后20余次召开专题工作会,并组建律师团队为专班提供法律服务;先后10余次约见杨大姐及关联人员,
功夫不负有心人。杨大姐自愿签订息诉息访承诺书,对中心的功能和作用高度赞扬,久拖30年的信访积案得到圆满彻底解决。
今年6月,青神县以县矛盾调解中心实体化运行推动“治重化积”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数据显示,中心运行以来,接待群众1300余人次,提供法律服务480人次,公证服务40余件,仲裁50余件,涉法涉诉导引80余件,心理辅导200余人次,群众满意率达96%;治安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35.86%,诉讼案件受理率同比下降33.61%;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局面井然有序、安定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