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成都高新区召开工作会并发布2016“年报”,公布2017年工作目标。2016年,成都高新区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统揽,瞄准国际创新创业中心奋斗目标,全年实现产业增加值1436.5亿元,每平方公里GDP达11.05亿元,增长8.5%,总量占四川省的4.4%;经济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实现全口径工业总产值近3880.2亿元,在国家级高新区的综合排名中升至全国第3位,仅次于中关村和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每平方公里GDP超11亿元
成都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苏鹏介绍,2016年,成都高新区以130平方公里的面积实现产业增加值1436.5亿元,增长8.5%;经济密度进一步提升,每平方公里实现GDP达11.0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36.7亿元、增长15.3%;完成进出口总额1711.9亿元、增长19.2%;实现财政总收入376.6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4.63亿元,同口径增长8%,地方税收收入112.55亿元,同比增长8.1%,基金预算收入62.44亿元,同比增长11.86%;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573亿元,增长27%,占全省48%,位居全国综保区第三。
科技型企业总量破万
“科技型企业总量破万反映了成都高新区高涨的创新创业热情。”成都高新区创新中心主任缪晓波表示。
据悉,2016年,成都高新区新增各类科技型企业5200家,同比增长72.75%,占成都市新增科技企业总量的43%。其中,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419家,大学生企业和团队130家;新增销售收入突破1000万元企业71家、上规入库企业208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0余家,累计达830家;新增高层次创业人才1223名,其中海归博士255人。截至2016年底,成都高新区的科技型在孵企业总量达12700家,各类型企业存量达83371户(不含省、市工商局登记数),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中位居前列。
全年专利申请总量超2万
专利申请量是衡量区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推动创新的重要保障。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始终瞄准世界科技创新前沿趋势进行超前布局。2016年,成都高新区专利申请总量2483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3087件,同比分别增长28.1%和29.1%,分别占成都市的25.3%和33.2%;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703件,同比增长16.4%,占成都市的37.6%。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46.1件,位居全国高新区前列。“成都高新造”已成为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制高点的重要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成都高新区新增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31项。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企业累计获得各级专利奖145项,其中2016年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4项。累计培育各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139家,其中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5家,省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43家。2016年,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前锋电子、先导药物、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获得第十八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
建国际创新创业中心
2016年收获满满,2017年怎么干?成都高新区2017年工作会定下发展目标,提出未来一年的行动路径。“对我们来说,产业是生命线,创新是原动力,全球化发展谋未来。” 成都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范毅表示,2017年,成都高新区将在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汇聚创新创业要素、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下功夫”,奋力建设国际创新创业中心。
2017年伊始,成都高新区就抛出了两大创新创业“推进器”——《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成都高新区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以“大空间、大视野、大集群”理念全面推动创新创业工作,并分别设立50亿元协同创新专项资金、50亿元大企业创新专项资金、50亿元领军人才专项资金,支持区域内双创人才、企业和载体进一步壮大发展。
“成都高新区将以推进科技供给侧改革为切入点,通过大力培育新的企业创新主体、加大招才育才力度,扩大劳动力、资源、资本要素规模,提升人才、知识、信息倍增效益,以此形成核心竞争力,成为国家、省、市创新驱动发展核心区。”范毅说。(马静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