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中,广安市前锋区大佛寺街道把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作为全面深化基层治理的主抓手,坚持党建引领、示范带动的工作思路,着力打造“5和”龙镇社区示范点,带动全域10个村(社区)的基层治理走深走实。
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党组织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结合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双好四强”班子全新配备,全面实现10个村(社区)书记、主任“一肩挑”,年龄、学历实现“一降一升”,从组织上保证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在基层有效实现。建立由街道城乡基层治理办牵头,涉及职能部门全员参与的工作专班,配置分管领导2名、工作人员12人。对照基层治理目标任务,整合资金打捆倾斜投入220余万元,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有效推动基层治理重点任务落地落实。
建设“五和”社区。按照“12345”工作方案,建设“5和”龙镇社区示范点,先后获得市委城乡基层治理办、区委组织部通报表扬。建设1个中心:建设“一体化”党群服务中心。争取政府支持,划拨国有资产,投资120万元,建成904平方米的规范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将社区党委活动阵地、群团组织活动场所、服务群众事项集成为一体化平台,年均受理和代办群众服务事项1210件,实现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紧扣2项重点:紧扣党建引领和服务群众两项重点。发挥社区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战斗堡垒作用,新建小区党支部2个,楼栋党小组7个,选派党员2名进入小区业主委员会和自治委员会,引导社区治理工作。实行“5+2”不间断服务群众机制,年均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80件,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730件。实施3社联动:实施以社区为基础、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补充的联动治理模式。坚持社区主导和社会共建相结合,联络驻社区单位10个,建立社会志愿者队伍5支、志愿者40名,整合资源共享、开展社区共建。从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入手,持续开展宣传劝导工作,促进居民文明习惯养成。通过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培育和社会工作者服务机制的建立,形成“三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治理社区的新格局。搭建4大平台:搭建民生服务平台、宣传教育平台、慈善公益平台和休闲娱乐平台。完善社区基础设施、设置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妇女儿童之家、组建志愿服务队伍、优化服务窗口,搭建起民生服务平台。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市民学校、家长学校,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等信息网络,搭建起宣传教育平台。采取“免费开放+公益性+市场运营”模式,以可持续为目标,在保障社区公益发展、政府兜底服务、特殊群体照顾的前提下,组织志愿服务队开展社区公益行动、弱势群体帮扶活动,通过市场化服务提供、公益慈善捐赠、合作合办成本共担、专项项目申报等方式,实现慈善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搭建起慈善公益平台。设置青少年之家、儿童乐园、健身房、书法棋艺室,搭建起社区休闲娱乐平台。打造5和社区:将社区打造成为“为人和礼、与人和善、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社区和美”的“5和”社区。社区组建和礼、和善、和睦、和谐、和美5支志愿服务队,每月到居民小区开展文明劝导、环保宣传、普法教育等志愿活动1次。引导成立小区自治委员会2个,规范工作职责,明确工作任务,推进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成立社区老年协会,建设老年人活动室,发挥“五老”人员作用,引导居民养成好习惯。成立社区红白理事会,倡导移风易俗,遵守公序良俗。建设妇女儿童之家,开办家长学校,举办家庭教育及健康讲座,在重要节日开展交心谈心活动,搭建沟通平台,发挥社区妇联“半边天”作用。组织居民参与清洁文明户评比,发放流动红旗,集中开展环境大整治,有效杜绝绿地变菜地、过道变私道行为。努力将龙镇社区建设成为和礼、和善、和睦、和谐、和美的“5和”社区。
典型示范引路。通过党建引领、典型引路、示范带动,街道各村(社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新建智慧小区,亲民化改造党群服务阵地,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城乡治理模式。目前,正在实施“三红三辉”红辉社区、“五色”幸福社区、“三治”黄锋村和六角丘公园等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持续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规范化、精细化、品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