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至2日,四川省针灸学会成立40周年纪念大会暨2025年学术年会在成都召开。本次会议以“四川针灸四十载 成就辉煌向未来”为主题,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国针灸学会相关负责人及多个省市针灸学会的600余位专家学者、针灸科技工作者代表齐聚一堂,共话川派针灸发展大计。

会上,为表彰在四川针灸事业传承与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梁繁荣、冯兴奎、周荣兴等7名老中医、老专家,大会授予他们“杰出贡献奖”,以此号召广大青年针灸工作者传承医风医德,推动川派针灸薪火相传。


值得一提的是,由四川省针灸学会牵头,联合重庆市、陕西省、甘肃省、云南省、贵州省五省市针灸学会,共同成立了西部针灸高质量发展联盟。联盟的成立将整合西部针灸领域优质资源,集中力量攻克科研难题,推动西部地区针灸领域朝着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方向迈进,为新时代中医针灸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刘保延在致辞中指出,四十年来,四川针灸工作者立足本土、放眼全球,凭借精湛医术和深厚学养,大力推动川派针灸走向世界。通过国际学术会议与教育培训项目,将成体系的四川针灸技术与方案推广至东南亚、欧美等多个地区的医疗与教学机构,为全球医疗卫生健康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他希望学会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开展针灸国际培训与援外工作,培养更多海外针灸人才,提升川派针灸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中国针灸学会会长喻晓春充分肯定了四川省针灸学会40年来的发展成就。他强调,四川作为中医药大省,针灸学术底蕴深厚,名家辈出。四川省针灸学会充分发挥地域和人才优势,推动针灸学科繁荣发展,为中国针灸事业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站在新起点,学会要大力推动巴蜀针灸学术流派的挖掘与传承,为优秀针灸人才搭建更广阔的交流平台与发展空间,积极探索针灸事业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

四川省针灸学会会长余曙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针灸是最具特色的中国医学体系,也是被世界承认的医学。面对古老针法与现代科技治疗仪器的并存,余曙光认为这涉及真正的传承创新问题。一方面,要传承针灸作为古老传统医学的内涵和精华,保存临床上非常有价值的东西。例如艾灸,虽效果显著,但存在操作不方便、穴位定位不准、时间把握不好等问题。为此,成都中医药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正在研发艾灸机器人,它可屏蔽艾烟,自动掌握距离和控温,实现自动化操作,这是传统技艺与智能化技术对接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成都中医药大学还在开展数字人研究,探究影响针灸效应的原因以及针灸穴位解剖情况,并能用数字化方式呈现这些内容。未来,还可能将穴位传感器应用于家庭、可穿戴设备,通过观察肌体变化调整治疗方案,甚至探索与脑机技术结合,对脑功能进行调整。

为搭建优质学术交流平台,会议期间设置了学术报告环节,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围绕行业政策、临床实践等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据悉,今年8月,四川省针灸学会以40周年成立为契机,联动全省20余个城市160余位专家开展大型义诊活动,惠及城乡居民近万人次,让川派针灸“飞入寻常百姓家”。
四川省针灸学会成立于1985年,是全省针灸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学术性团体。历经40年发展,学会已成为四川中医药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学术组织。此次纪念大会和学术年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过去四十年成就的总结与回顾,更是为川派针灸未来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传承创新中开启新的征程。
          
          
          
          
          
川公网安备5101070204365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