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汝进:让更多中国奇迹在星河中闪耀

2022-12-16 10:06 四川科技报记者 陈兰 18408 点击

人物名片:

赵汝进,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空天光电技术事业部第一党支部书记,获评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中科院“西部之光”西部青年学者。他长期奋斗在科研一线,先后承担了“北斗三号”工程、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等多项重大航天任务中的关键技术攻关及产品研制工作。带领团队自主研制了国产化星敏感器,成功应用于“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攻克了月面成像彩色定标关键技术,成功应用于“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探测器,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赵汝进开展“嫦娥三号”模拟月场试验    

2011年11月,“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完成了中国首次无人自动空间交会对接任务;2019年1月;“嫦娥四号”着陆器上配置的地形地貌相机在月背完成了360度环拍,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拍摄的首张全景彩色图片诞生;2020年7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2021年2月,“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进入火星轨道,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2022年9月,探月工程四期任务已获国家批复,目前进展顺利……

十余年间,从“北斗”“嫦娥”,到“天宫”“天问”,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造着新的历史。而每一次航天“大动作”,中国科学院在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从未缺席,历代科技工作者默默奉献,赵汝进便是其中一员。十余年间,他不仅是我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见证者,也是我国航天事业实现自主可控的参与者、贡献者。

临危不乱

取得瞩目成绩让世界惊艳

2019年1月,搭载“成都创造”高清彩色图像地形地貌相机的“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着陆,世界首张月球背面全景环拍彩色图像随之诞生。这个足以载入人类航天史的“第一次”,正是赵汝进以及他所在的科技工作者团队参与创造的。

“嫦娥四号”落月后,地形地貌相机却在首次开机时突发异常,赵汝进悬着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此次地形地貌相机所拍摄的画面,将作为重要成果在落月一周左右公开发布,若相机无法获取正确图像,这意味着“嫦娥四号”任务目标无法圆满完成。一时间,赵汝进和同事们压力陡增。

怎么办?“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第一次,没有经验可循。所以面对困难的唯一解决方法就是行动起来,在尝试中寻找答案。”赵汝进所在团队初步评估相机在轨工作状态后,当机立断成立归零小组,立刻组织团队开展相机排障工作。

此时,留给团队的时间只有7天,168个小时!

怎么高效解决问题?赵汝进带队,把调度人员兵分三路,从相机工作原理入手分析可能存在的故障、利用地面样机复现故障现象、分析月面成像数据摸清故障规律,不断细化数据、摸排流程。

期间,赵汝进统筹调度,白天分析查找问题,晚上整理汇总报告,几乎马不停蹄,昼夜无休。几天下来他一脸倦容、满脸胡渣子,而他却笑着说:“蓄须明志,什么时候解决问题,什么时候刮胡子。”

经过数天密集排障,地形地貌相机在轨问题得以顺利解决,2019年1月11日,“嫦娥四号”成功拍摄了月背艾特肯盆地区域360度环拍彩色高清全景拼接图像,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张月球背面全景环拍彩色图像。随即,这张图片迅速“出圈”,火遍全球。

“嫦娥四号”任务宣布圆满成功那一刻,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掌声雷动,赵汝进心中涌出感谢、感恩、感动之情,久未平复。

赵汝进参与“嫦娥四号”彩色定标讨论

深耕创新

把科技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赵汝进的科研生涯中,见证过太多的“首次”。

上世纪中国航天不具备星敏感器自主研制能力,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北斗三号”工程启动前,遍寻国内仍无可适用于北斗的国产星敏感器产品。赵汝进作为“北斗三号”卫星国产化星敏感器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经过近10年的专项攻关,突破了多项核心关键技术。

2020年,在赵汝进团队的努力钻研下,首次实现北斗卫星星敏感器全国产化,助力“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为星敏感器摆脱进口依赖打下坚实基础。

“十年之间,在我从事的航天领域里,见证了太多‘全球首次’‘中国首次’,很庆幸的是,我们不仅是旁观者,更是参与者、践行者。”赵汝进倍感自豪的同时,也深知作为科技工作者责任重大,“建设航天强国要靠一代代人接续奋斗,我们就是要把科学精神的种子传递下去,让探索未知的力量在未来开花。”

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赵汝进积极开展科学传播工作。他作为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空天光电技术事业部第一党支部书记,连续多年带领支部党员深入雅安名山革命老区,开展“光照名山学子”助学活动,共帮扶20余名优秀中小学生;他积极指导学生撰写科普文章,参加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举办的历届暑假夏令营科普活动,提升学生对光学学科的认识……正因如此,赵汝进获聘成都市青少年宫“校外科技辅导员”,被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评为“科学传播先锋”等。

“我记得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时讲了一句话,‘把科技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国家才能真正强大起来。’作为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我们要做的就是这件事情——把科技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面向未来,赵汝进认为,要再下“深水区”,更好更快地推动科技创新,早日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谈及再次奔月,赵汝进说,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的相关研究团队正专注于为“嫦娥七号”研制升级版的地形地貌相机,聚焦提升相机整体功能、环境适应性等方面,持续更新产品研制。

有脚踏实地的努力,才会有仰望星空的底气,中国航天人奋楫星海的脚步从未停歇。未来,在璀璨星河里,赵汝进和他的同事们必将写下更多新的太空奇迹,让更多中国奇迹在星河中闪耀。

热点推荐
HOT
张亚刚:俯下身 扎下根 潜心教 慢慢长
张亚刚(前排右二)和学生 2022年7月,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张亚刚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 Infomat 发表了题为“Direct Observation of the Mpemba Effect with Water–Probe the Mysterious Heat Transfer”的研究论文,这一重大发现破解了困扰物理化学科普界50多年的难题,终结了关于Mpe
让科技创新的“千里马”竞相奔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科技是绵阳的立市之基,创新是绵阳的核心价值。为进一步激励全市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学习最美,争当最美,去年,绵阳市科协联合市委宣传部、市人才办等部门组织开展了2022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的评选活动,经过广泛动员、组织
武俊杰:让雷达看得更清、辨得更明
人物名片:武俊杰,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新体制雷达成像与探测技术研究,担任中国电子学会数字信号处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电子学会理事、四川省电子学会信号处理专委会主任委员、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委委员,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完成人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技术发明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3项,获
核动力专家赵仁恺:为中国核潜艇“画”一颗坚强有力的心脏
人物名片:赵仁恺(1923年—2010年),国际著名的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科学与工程技术设计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1946年国立中央大学机械系大学本科毕业,195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参加了中国第一座重水实验堆的建设。1960年,他率领的技术团队首先提出了我国第一个潜艇核动力初步设计方案,1965年开始,他作为主要技术负
“大熊猫之父”胡锦矗
上世纪80年代,胡锦矗在研究大熊猫。(西华师范大学 供图) 人物名片:胡锦矗,1929年3月24日出生于四川开江县,195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脊椎动物研究班,是世界著名大熊猫研究专家、大熊猫生态生物学奠基人。1974年受命牵头组织全国第一次野外大熊猫调查,发明了研究野生大熊猫的“咬节法”,参与建立了世界第一个大熊猫生态观察站。1983年,牵头组建了世界最大的大熊猫科研机构中国保护大熊
达成合作意向643项,金额15.34亿元 第二届“科创会”圆满落幕
2月16日,第二届“科创中国·天府科技云服务大会”集中签约仪式在成都举办。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经戈、周利平、徐勇,省科协党组成员、四川科技馆党委书记、馆长王欢出席签约仪式。现场集中签约集中签约仪式现场,“页岩气压裂返排液综合处理技术及成套处理装备”“核桃油脂及蛋白综合精深加工产业发展项目”“低碳绿电智能微网牧草大棚(成都)示范项目”等33项科创项目现场集中签约,总金额达2.93亿元
推介科创项目5740项 第二届科创中国•天府科技云服务大会在成都开幕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部署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要求,精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科协“四服务”重要指示,以“天府科技云”服务全省“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战略部署,2月15日,第二届“科创中国•天府科技云服务大会”(以下简称“科创会”)在成都启幕。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桂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延政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协副主席谢商华、省政府副秘书长刘全胜出席会议。省科协副主席、
第二届“科创会”发布30个重大科创项目
2月15日,第二届“科创中国•天府科技云服务大会”在成都开幕。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毛大付发布30个重大科创项目开幕式上集中发布了“高钢级厚壁套管修井技术研究”等10个重大科技难题攻关项目、“非能动管道爆破应急阻断技术”等10个重大高新技术推广项目、“超低温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等10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杯酒品匠心
用心品酒的徐姿静 人物名片:徐姿静,四川剑南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国家级徐姿静品酒师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高级工程师、高级品酒师、高级酿酒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酒业科技领军人才,第十二届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四川工匠,四川十大青年岗位能手,德阳市首届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德阳市首届十佳“最美科技工作者”,德阳市首席技师
朱福兴: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人物名片:朱福兴,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钛化工所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攀西钒钛磁铁矿战略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熔盐冶金、钛金属冶金等技术研发,先后主持完成了8项公司重大课题,主研完成了2项国家973课题、3项省科技支撑课题和10余项公司重大课题。获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级2项、三等奖3项。荣获第十五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第十三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
朱创业教授的“创业”之旅
人物名片:朱创业,成都理工大学教授、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镇规划研究所所长、四川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公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朱创业和学生在贡嘎雪山 成都、眉山、德阳、雅安、遂宁、达州、广元、阿坝、甘孜、凉山、攀枝花……朱创业和他的团队走遍了四川每一个市(州);峨眉山、贡嘎山、夹金山、龙门山、罗浮山、格萨拉、彝海、伍须海、猎塔湖、马湖、九曲黄河第
鲁力:十年深潜,创造物联网边端系统新架构
人物名片:鲁力,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联网边端系统、无线系统安全。作为主要成员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得20余项国内专利授权和1项美国专利授权。2022年11月中旬,从珠海航展归来,鲁力在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四号科研楼5楼的办公室里,复盘见闻,筹划新研究。这一趟珠海之旅,他为自己的物联网新系统找到了不少新的应用场景。在
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
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王晓晖主持开幕会并宣布开幕 黄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田向利出席迈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1月11日上午,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成都开幕。肩负着9100万四川人民的重托,800多名新一届省人大代表步入锦江大礼堂,依法履行神圣职责,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篇章贡献代表力量。大会应到代表880人,实到853人,符合法定人数。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开幕会执行主席王晓晖主持开幕
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
1月10日上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成都开幕。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和开幕会执行主席田向利、钟勉、杜和平、尧斯丹、林书成、欧阳泽华、刘成鸣、杨丹、谢商华、刘旭光、许唯临、李建勤在主席台前排就座。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等到会祝贺,并在主席台就座。十二届省政协主席柯尊平在主席台就座。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应出席委员873人,实到844人
为高能物理探索乐章添上中国音符
>>>人物名片:曹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首席科学家,四川天府新区宇宙线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2022年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主持完成了1993至1996年HiRes prototype的数据处理和物理分析,证实了位于亚EeV能区的宇宙线能谱“第

阅读下一篇

祁和晖:匠心为师,潜心育才

两排直通天花板的书柜“相对而立”,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祁和晖家中四处散落着成堆的书籍,浓厚的文学气息蓬勃涌动。“教学,是我自己所好,所以从来不觉得苦,能和学生在一起,我乐在其中,自始至终我都是一名老师。”从教45年,祁和晖一直以自己是一名老师为傲。以生为本 诚以治学在祁和晖心中,有一杆名为“师心”的秤,敦促着她一步一个脚印,无愧于心地走过三尺讲台。祁和晖讲授《中国文学史》,她善于从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