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纳溪区上马镇八角仓村新农村建设有成效
本报讯 出门坐公交、煮饭用天然气、喝自来水、家中宽带遨游世界……这种现代化的生活在城里已成常态。然而,对地处叙永县、兴文县、江安县和纳溪区交界的泸州市纳溪区上马镇八角仓村村民来说,却是天大的变化。现在,该村通过综合治理,硬是让一个四县交界村变成了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修路兴业
住好房子过好日子
走进八角仓村,一幢幢青瓦白墙的小别墅掩藏于郁郁葱葱的林木中,林下是奔跑的土鸡、山羊,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然而,时光倒回到15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那时别说通车,就是下岩的路只有一条人工从悬崖边上凿开的路,因为太险,村民到26公里外的镇政府办事,得去江安的仁和赶车到纳溪合面镇,再从合面转车去镇上,至少要绕50里,而一趟下来,光车费都要40多元。”说起当时的情景,村民历历在目。
2001年6月,担任了三年村主任的范泽云走上了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一上任,他便施展自己的“治村之道”:综合治理,富民和美。他把“修路兴业”作为自己要干的第一件大事来落实。为了让村民早日畅快出山,他找镇政府、区政府,找相关职能部门支持,村民也积极捐资投劳。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历经3年的努力后,八角仓村至上马镇政府文昌段13公里的“天路”顺利硬化,并在交管部门的支持下,开通了乡村小公交,让村民出行安全快捷。
路通了,让村民腰包鼓起来才是王道。该村委会根据八角仓村地处岩区林木葱郁的特色,在规模发展桢楠、香樟等苗木的同时,利用山林地发展生态土鸡、跑山猪、黑山羊,组建专合社统一管理,让村民养上了“无忧畜禽”。
如今,八角仓村的66.7公顷桢楠林早已郁郁葱葱,33.3公顷黄栀子已有了回报,而每年全村出栏的10万余头(只)生态山猪、土鸡、土鸭和山羊,更是为全村村民人均贡献达4000元以上。村民每年靠着这笔稳定收入,家家户户住上好房子,过上舒心惬意的好日子。
边际联盟
和谐安居“连心桥”
在八角仓村中心村聚居点水口寺,潺潺流淌的小溪上一道小桥将两岸的江安县水口村、伏龙村,兴文县连心村、叙永县大坡村连结在了一起。每逢赶集日,小桥上来来往往的村民摩肩接踵,但都相互礼让,10多年来从没有发生过一次纠纷。“这要得益于我们携手边界五村组建的‘边际联盟’。”在八角仓村生活了20年的村民周忠说。
“好个水口寺,场场都有事。三天不打架,就要乱大套。”这首由当地村民自己编唱的民谣,真实地反映10多年前水口寺真实的社会治安现状。“能不能建立一种机制,将相邻村联合起来共谋发展、共促和谐?”2002年5月,面对这一情况,该村村委就开始思索,并响亮提出组建“边际联盟”的倡议,随即得到边界其余4个村“两委”的响应,并明确了联盟宗旨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统筹协作、促进发展、稳定和谐”,约定每半年召开一次通气会,有事第一时间请支书或村长到现场。
一次,八角仓村民赵某的3头羊越界啃了江安伏龙村村民李某的的莴笋秧,张某要赵某按双倍补偿引发边际纠纷。该村党支部书记范泽云和伏龙村支书杨正江第一时间到场调解,最后由赵某给全部补栽上,并补偿化肥、人工等资金20元,双方握手言好。
和谐邻里话好说,边界平安事好办。自“边际联盟”启动以来,每年的修路、邻里纠纷年年递减,而因纠纷引发的流血冲突,已连续15年为零,更多是在涉及两地的修路建设中,不仅相互支持,还自发参与。2013年水口寺中心村小桥重建时,两边20多村民义务投工。
如今,随着“边际联盟”的“一呼百应”,“边际联盟”已变成了边界村之间的“连心桥”,很多原来看似不好协调的矛盾和困难迎刃而解,边界村里稳定和谐,边界村民乐业安居,在新农村建设征程上一起携手前行。(朱丹 陈学强 本报通讯员 周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