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丹棱县是历史之城,古称南安,又名齐乐,隋开皇13年建县,迄今1400余年历史。大雅堂、隋白塔、摩崖像、松柏铭,古迹众多,北宋名士杨素建“大雅堂”,这是“诗书合璧”的人文遗韵,成语“难登大雅之堂”典出于此。丹棱县还是人文之邦,隋唐以来人才辈出,至两宋达到鼎盛,“三唐”“七李”和“三彭”享誉当时,南宋史学家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编》,是中国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断代编年史,清代“蜀中才子”彭端淑著《为学》名篇,至今四海传诵。
面对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如何在新时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好、传承好?丹棱县从上至下、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从学校课堂到田间地头,全面出击、多点开花,努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深刻内涵,为加快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提供不竭动力。
编好“一本书” 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这本书的编撰就是丹棱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的最好体现。”近日,记者从丹棱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得到一个好消息: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全省首个由县级单位编纂的综合性文库——《丹棱文库》已完成最后一次修订,目前已进入出版社三审三校程序,年底前将与群众见面。
“丹棱本土文化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都不可估量,其为学精神、家风家教等元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丹棱文库》的编纂有助于丹棱文化走向全国。”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执行院长、古籍所所长、教授舒大刚是《丹棱文库》编纂委员会顾问,据他介绍,该文库对丹棱地区自唐五代到民国初年的汉文文献,进行了系统地调查、汇集和整理,以作者的生卒年代为序,采用影印方式出版,共收纳丹棱名人和丹棱本土传世作品41种书目、150册、约2500万字。
“文库面世后,我们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保护和利用,例如将文库录入丹棱县图书馆电子资源库或建立专门电子资源库的方式形成数字资源,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丹棱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上好“一堂课” 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吹唢呐的时候要用手指把音孔完全按满,如果音孔按不严,发出的音就不准。”8月中旬,在丹棱县文化馆开设的“端淑课堂”上,来自本土的唢呐非遗传承人毫无保留地将平生所学传授给前来学习唢呐吹奏技艺的孩子们。
“孩子们,今天我们捏大耳猴,老师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在唢呐公益兴趣班火热开班的同时,在与丹棱县文化馆一墙之隔的图书馆,陶艺公益兴趣班也在有序开展。大耳猴、貔貅、坦克等作品从一双双稚嫩的小手中诞生,孩子们对陶艺的古老历史、制作技巧和烧制过程中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仰和热爱在他们心中开始生根发芽。
无论是唢呐、陶艺、诗歌兴趣班,还是绘本、数学、书法公益课,都是丹棱县暑期“端淑课堂”的一部分。近年来,该县以文化馆和图书馆为依托,结合文化阵地免费开放工作,持续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和全民阅读推广公益培训活动,主要包括舞蹈、绘画、声乐、书法等课程。尤其是每年7~8月推出的“端淑课堂”少儿暑期专场,更是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自2019年“端淑课堂”公益培训开课以来,已开展各类公益培训2400余场次,服务群众15.2万人次,大力提升了广大群众文化艺术素养和阅读水平,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给下一代。
演好“一台戏” 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
“新时代,新风尚,清廉家风好榜样,遵纪守法作表率,最美家庭受青睐!”8月24日,丹棱县作平文化大院,当地著名基层工作者王作平带来了新创作的快板作品《清廉家风代代传》,首次演出后获得在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创作作品尽量用群众喜欢的方式把道理摆进去、把文化摆进去,最终让群众受到教育。”王作平说道。
在丹棱县,重要的政治宣传活动和重大节日的庆贺活动中,总少不了如王作平这样的乡土文化工作者,他们第一时间借助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将重要会议精神、重要指示精传达给群众,同时,结合新时代群众新需求,以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传递到田间地头。
王作平和他的文化院坝,只是丹棱县依托基层文化工作者传递传统文化、服务基层群众的一个案例。丹棱县依托全县100个文化院坝和各文艺队伍,将政策理论宣讲与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工作有机结合,进村入户开展基层文艺宣讲活动,为党员群众搭建新的学习平台。连日来,丹棱县围绕群众需求,以“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为主题,在全县开展4场送曲艺下乡暨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真正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广大群众领略到了曲艺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截至目前,丹棱县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宣讲30场、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专题文艺宣讲12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文艺宣讲50场,全年拟开展宣讲活动100场次以上,实现丹棱县所有村(社区)全覆盖。
除了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下乡活动,丹棱县还十分注重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在县域内开展非遗资源普查2次,梳理完成全县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普查资料,对28个县级以上非遗项目及76名非遗传承人情况进行分类整理,建立健全资源名录;积极申报丹棱冻粑制作技艺、马嘴河白酒酿造技艺、老峨山六月六朝山会为省级非遗项目,目前已完成前期资料收集,正在进行网络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