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英:以芳华锻造国之重器

2022-12-20 11:26 四川科技报记者 曾青瑶 17141 点击
罗英在会场作学术创新报告

>>>人物名片:罗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核反应堆系统设计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核集团学科技术带头人。长期从事反应堆设计,获得各级科学技术奖项20余项,先后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其创建的罗英创新工作室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青年文明号”“四川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荣誉称号。

 

国之重器,国之底气。

2021130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跃居世界前列,有力支撑了我国从核电大国到核电强国的跨越,是当之无愧的“国家名片”。

成绩背后,正有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以下简称“核动力院”)罗英创新工作室带头人罗英及其团队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以不畏挑战的坚毅开展自主创新,给国家以奋勇争先的科技底气,在核电技术攻关中尽展芳华本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为“核二代”,罗英从小跟随父母在核动力院九〇九基地长大。记忆里,父母总是很忙碌,周围的人们也都脚步匆匆。潜移默化下,她专注完成学业,接过父辈手中的旗帜,将核电事业和核电精神传承、延续。

1993年,22岁的罗英来到核动力院,接手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大项目——秦山核电站二期扩建工程。

“要克服的困难真不少。”罗英回忆,当时,核电站的反应堆压力容器由韩国斗山重工制造厂承制,作为中方代表,她需要弄懂压力容器制造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帮助大家解决技术上的问题。

在制造厂里,工人们可以倒班休息,但罗英需要随时在线,聆听国际会议、响应技术需求。驻场六百多天中,她查阅文献资料、翻译技术文件,在上百张设计图纸上反复计算、反复验证……和众多设计人员不分昼夜地围绕秦山核电站的关键技术和设备进行攻关。

“一切以完成工程建设任务为首要!”罗英心里清楚地知道,大家夜以继日开展的工作与提升国家核电水平和综合实力息息相关。重重困难下,罗英咬牙坚持了下来,成功解决了秦山核电站二期扩建工程重大不符合项,保障节点按时完成。通过参与工程建设,罗英也迅速成长起来,把这份坚毅的精神作为指引,在后续的工作中深研核反应堆结构理论,潜心开展核反应堆结构科研和工程设计,与我国核电技术发展并肩前行。

2010105日,秦山核电站二期扩建工程全面建成投产,为我国进一步掌握三代核电技术,推动核电自主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的技术创新,也成就了“华龙一号”,为这一“国家名片”作上生动注脚。

罗英在反应堆设备试验现场

涓滴之水可穿石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的核岛内部,一座金黄色的装置被大家称为“龙首”,这是“华龙一号”核反应堆的一体化堆顶结构。因核电站换料时间非常宝贵,一体化堆顶结构的设计可让换料开盖时间大幅度缩减,经济性大大提高。

研制“龙首”是罗英的梦想。这条路,罗英和团队整整走了20年。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传统分散式堆顶结构是反应堆结构设备中公认的“硬骨头”,分散式的布置不仅会占用较大空间,还会在反应堆检修和装换料过程中耗费大量时间。一体化堆顶结构方案的理念虽早已存在,却由于种种限制未能实施。

2011年,罗英等来了机遇。当年,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ACP1000反应堆堆顶结构方案技术讨论会上,“龙首”一体化堆顶结构方案被正式确立,这块“硬骨头”被罗英和团队接了下来。

方案中,控制棒驱动机构的通风散热能力是一体化堆顶结构的重要性能指标。在没有进行实体试验前,罗英和团队只能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的手段考察堆顶结构的通风能力:建立堆顶流场模型、开展通风试验、设计一体化堆顶结构产品,严格确保施工无差错……这一头,一体化堆顶的研究如火如荼;另一边,新的挑战接踵而来。

罗英介绍说:“第三代核电站要求更长寿命、更高抗震等级、更高可靠性的控制棒驱动机构,它是反应堆中唯一的运动部件,承担着反应堆启动、功率调节、功率保持、正常停堆和事故停堆等功能,其设备性能直接关系到反应堆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一时间,她和团队又开展了适用于三代核电站的ML-B型驱动机构的研制工作。

为实现ML-B型驱动机构国产化,罗英带领团队自主研制了双齿钩爪,并与国内研究机构合作完成了驱动杆原材料、可拆接头原材料的国产化研制,最终实现了多个关键零件的国产化研制。201311月,ML-B型驱动机构通过所有抗震试验项目考验。来不及庆祝,罗英和团队又转身投入长寿命、耐高温的ML-C型驱动机构的研制工作中,成功研发440级耐高温线圈、新型一体化棒位探测器等新部件。

2018年,潜心钻研终见硕果:3月,“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ML-B型控制棒驱动机构通过出厂验收;5月,一体化堆顶结构顺利通过验收。这是核动力院在创新设计、装备制造和自主供货等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也是罗英和团队工作生涯的又一个里程碑。“说不辛苦是假的,但是能为国家核电技术自主化作出贡献,实现科技强国,这种荣誉感无可比拟。”罗英坦言。

花开无声亦芬芳

自主,这两个字说来简单,背后却是许多核电工作者的艰辛付出。在实现全面自主创新这条路上,罗英深入推进反应堆压力容器前沿领域创新研发,也竭力为中国核电事业培养一批中流砥柱。

2016年,罗英成立创新工作室,带领团队承担多种专项工程的研发课题工作。其中,既有以TRIZ理论为方法的“硬核”指引,系统性、纲领性地带领科研人才开展技术创新,也有通过双导师带徒模式,对科研人才加以政治思想、心理健康的“柔和”关注。

“她是一个很细心的人。”罗英创新工作室成员,同时也是罗英学生之一的王晓童说,罗英不仅对工作一丝不苟,大小文件逐一审读,也对同事和学生的情绪变化加以关注,会在第一时间给予关心和问候。“相比起领导,她更像一个大姐姐,工作之余还会约我们一起打球、分享美食。”罗英创新工作室成员董元元说,在一个兼顾了严肃和活泼的环境里,大家开展工作都动力十足。

像是静默开放的花朵,不自觉便芳香满溢。在罗英的带领下,工作室先后获得四川省五一巾帼创新工作室、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四川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荣誉称号;获国防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中核集团技术发明特等奖1项、其余省部级科技奖项38项;研发的新型控制棒驱动机构运行步数突破1800万步,通过0.3g抗震试验,创造了世界纪录……

作为女科技工作者,罗英还积极发挥女性力量,先后多次参加世界核妇女大会、国际核工程大会、IAEA研究堆研讨会等国际会议,并促成了世界核妇女大会在中国举办,提升了中国核动力的国际影响力。“性别不是决定因素,真正的决定因素是你的业务能力、你的创新意识、你的思想和精神。”罗英说,核工业不会为女性设限,在艰苦的工程现场、危险的试验台架、闪烁的机房荧幕,女性更能够发挥自身所具有的耐心、细致、有毅力的优点,出色地完成工作。

自扎根于核电工程这片沃土,罗英以力破万难的果敢坚毅投身科技强国建设,绽放芳华,创造不凡。当前,罗英正带领团队探索着核电技术的数字化转型,开展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反应堆设备研究,并进行核用机器人的设计研究。“数字化转型是面向未来,探索发展方向的有效途径。有了技术作基础,我们将通过数字化设计对反应堆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分析和优化,不断提升核电安全水平,让其更加‘智能智造’。”罗英希望,借力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相关应用带来颠覆性创新,助力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热点推荐
HOT
张亚刚:俯下身 扎下根 潜心教 慢慢长
张亚刚(前排右二)和学生 2022年7月,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张亚刚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 Infomat 发表了题为“Direct Observation of the Mpemba Effect with Water–Probe the Mysterious Heat Transfer”的研究论文,这一重大发现破解了困扰物理化学科普界50多年的难题,终结了关于Mpe
让科技创新的“千里马”竞相奔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科技是绵阳的立市之基,创新是绵阳的核心价值。为进一步激励全市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学习最美,争当最美,去年,绵阳市科协联合市委宣传部、市人才办等部门组织开展了2022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的评选活动,经过广泛动员、组织
武俊杰:让雷达看得更清、辨得更明
人物名片:武俊杰,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新体制雷达成像与探测技术研究,担任中国电子学会数字信号处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电子学会理事、四川省电子学会信号处理专委会主任委员、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委委员,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完成人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技术发明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3项,获
核动力专家赵仁恺:为中国核潜艇“画”一颗坚强有力的心脏
人物名片:赵仁恺(1923年—2010年),国际著名的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科学与工程技术设计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1946年国立中央大学机械系大学本科毕业,195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参加了中国第一座重水实验堆的建设。1960年,他率领的技术团队首先提出了我国第一个潜艇核动力初步设计方案,1965年开始,他作为主要技术负
“大熊猫之父”胡锦矗
上世纪80年代,胡锦矗在研究大熊猫。(西华师范大学 供图) 人物名片:胡锦矗,1929年3月24日出生于四川开江县,195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脊椎动物研究班,是世界著名大熊猫研究专家、大熊猫生态生物学奠基人。1974年受命牵头组织全国第一次野外大熊猫调查,发明了研究野生大熊猫的“咬节法”,参与建立了世界第一个大熊猫生态观察站。1983年,牵头组建了世界最大的大熊猫科研机构中国保护大熊
达成合作意向643项,金额15.34亿元 第二届“科创会”圆满落幕
2月16日,第二届“科创中国·天府科技云服务大会”集中签约仪式在成都举办。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经戈、周利平、徐勇,省科协党组成员、四川科技馆党委书记、馆长王欢出席签约仪式。现场集中签约集中签约仪式现场,“页岩气压裂返排液综合处理技术及成套处理装备”“核桃油脂及蛋白综合精深加工产业发展项目”“低碳绿电智能微网牧草大棚(成都)示范项目”等33项科创项目现场集中签约,总金额达2.93亿元
推介科创项目5740项 第二届科创中国•天府科技云服务大会在成都开幕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部署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要求,精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科协“四服务”重要指示,以“天府科技云”服务全省“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战略部署,2月15日,第二届“科创中国•天府科技云服务大会”(以下简称“科创会”)在成都启幕。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桂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延政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协副主席谢商华、省政府副秘书长刘全胜出席会议。省科协副主席、
第二届“科创会”发布30个重大科创项目
2月15日,第二届“科创中国•天府科技云服务大会”在成都开幕。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毛大付发布30个重大科创项目开幕式上集中发布了“高钢级厚壁套管修井技术研究”等10个重大科技难题攻关项目、“非能动管道爆破应急阻断技术”等10个重大高新技术推广项目、“超低温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等10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杯酒品匠心
用心品酒的徐姿静 人物名片:徐姿静,四川剑南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国家级徐姿静品酒师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高级工程师、高级品酒师、高级酿酒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酒业科技领军人才,第十二届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四川工匠,四川十大青年岗位能手,德阳市首届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德阳市首届十佳“最美科技工作者”,德阳市首席技师
朱福兴: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人物名片:朱福兴,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钛化工所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攀西钒钛磁铁矿战略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熔盐冶金、钛金属冶金等技术研发,先后主持完成了8项公司重大课题,主研完成了2项国家973课题、3项省科技支撑课题和10余项公司重大课题。获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级2项、三等奖3项。荣获第十五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第十三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
朱创业教授的“创业”之旅
人物名片:朱创业,成都理工大学教授、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镇规划研究所所长、四川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公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朱创业和学生在贡嘎雪山 成都、眉山、德阳、雅安、遂宁、达州、广元、阿坝、甘孜、凉山、攀枝花……朱创业和他的团队走遍了四川每一个市(州);峨眉山、贡嘎山、夹金山、龙门山、罗浮山、格萨拉、彝海、伍须海、猎塔湖、马湖、九曲黄河第
鲁力:十年深潜,创造物联网边端系统新架构
人物名片:鲁力,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联网边端系统、无线系统安全。作为主要成员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得20余项国内专利授权和1项美国专利授权。2022年11月中旬,从珠海航展归来,鲁力在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四号科研楼5楼的办公室里,复盘见闻,筹划新研究。这一趟珠海之旅,他为自己的物联网新系统找到了不少新的应用场景。在
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
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王晓晖主持开幕会并宣布开幕 黄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田向利出席迈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1月11日上午,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成都开幕。肩负着9100万四川人民的重托,800多名新一届省人大代表步入锦江大礼堂,依法履行神圣职责,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篇章贡献代表力量。大会应到代表880人,实到853人,符合法定人数。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开幕会执行主席王晓晖主持开幕
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
1月10日上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成都开幕。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和开幕会执行主席田向利、钟勉、杜和平、尧斯丹、林书成、欧阳泽华、刘成鸣、杨丹、谢商华、刘旭光、许唯临、李建勤在主席台前排就座。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等到会祝贺,并在主席台就座。十二届省政协主席柯尊平在主席台就座。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应出席委员873人,实到844人
为高能物理探索乐章添上中国音符
>>>人物名片:曹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首席科学家,四川天府新区宇宙线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2022年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主持完成了1993至1996年HiRes prototype的数据处理和物理分析,证实了位于亚EeV能区的宇宙线能谱“第

阅读下一篇

精于勤 匠于心 品于行

甘俊林在车间工作>>>人物名片:甘俊林,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货车制造中心试制研发班班长、四川省“甘俊林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中车集团资深技能专家,有着冷作工高级技师、电焊工技师“双料技师”头衔,先后获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工匠”“四川省技术能手”“四川青年五四奖章”“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等称号,入选眉山市首批“眉州名匠”。连日来,天气炎热,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