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说部,若言情谈故刺时志怪者,架栋汗牛,而独于科学小说,乃如麟角……故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10月21日,成都科幻馆金星厅,在幻迷们热烈的掌声中,主持人用鲁迅先生《〈月界旅行〉辨言》中的这句话结束了“世界经典与中国科幻”主题沙龙。
相比于其他侧重学术性探讨的沙龙,该场活动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幻迷与作家的座谈见面会。在此期间,韩松、江波、吴岩、刘洋等多位科幻作家和科幻从业者,在台上分享了各自的从业感想和创作经历,将他们对科幻的热爱传递给在场的幻迷。
科幻其实就是一个传承的过程,创作者通过阅读经典科幻作品,从中学习并不断提升创作能力。“在科幻还是比较偏远的小众文学时,您作为当时的评委,有想象过科幻会发展到如今的盛况吗?”面对资深幻迷的提问,韩松颇有感触地谈起过往,他说确实想过,并很幸运地在今日成为了现实。韩松坦言,这几十年,中国科幻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作家角度来讲,就有很大的进步,青年作家与老一辈作家相比在写作风格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比如我在阅读年轻一代作家的作品时,会让我有一种飞起来的感觉。而老一辈作家的作品,读起来则会如同有地球引力般,让我落到地面。”
现场,幻迷吴霜也分享了她与科幻相关的一段往事。她说:“我最开始喜欢科幻的时候,阅读了刘慈欣写的《乡村教师》,神奇的地方就在于我以前从没有觉得老师是一个多么崇高的职业,但小说中把老师设定在宇宙的环境中,从传承文明的角度来写。阅读之后,我对老师这个职业的认知完全改观了。”阅读经典作品,往往会让读者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或是会改变一个人的认知、或是会影响人生未来的发展方向……
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赵海虹就尤其注意根据不同读者,在创作小说时恰如其分地安排素材,进行谋篇布局,设定文章的价值观。她就少儿科幻小说和成人科幻小说创作进行了举例说明,表示在面对相同科技素材时,写成成人科幻小说会融入其更多有争议的内容,以及对该项技术未来的忧思等相对沉重的话题。但在写少儿科幻小说时,会写上科技发展的光明未来,“因为我想如果儿童时代,看到的技术发展的未来都是沉甸甸的,都是反乌托邦的,那对于推动这项技术也就没有了动力。所以我在作品中更多地给他们展现光明的未来,用技术能够创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