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凉山州科技创新综合水平指数达到38.13,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值为15.33。2021年至2023年,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累计4.57亿元。”州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这一组数据的背后,是凉山对科技创新的持续用力。
“十四五”以来,凉山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强化政策引领和财政保障,科技事业加速发展,为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完善政策体系 优化创新环境
凉山高度重视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专章部署科技工作,并配套编制《凉山州“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快成果转化等目标任务。
为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州级层面连续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凉山州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后补助实施暂行办法》《凉山州加快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助力科技型企业融资专项行动方案》《加快推进科技招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高含金量创新政策,全面激发科研人员创造力和创新主体积极性。
强有力的财政支持为科技计划实施“保驾护航”。“十四五”期间,州本级财政科技计划专项资金从2025万元增加至2675万元,累计1.15亿元。全州共组织实施州级科技计划项目779项,累计投入经费7700余万元;争取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40余项,获项目资金7500余万元。这些项目聚焦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有效破解了一批制约产业创新和民生改善的技术瓶颈。超级稻亩产世界纪录在凉山诞生,全球首个药用昆虫基因组图谱、“5个9”高纯钛、稀土萃取工艺流程等多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培育创新梯队 搭建创新平台
凉山积极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的培育体系,着力壮大创新主体规模。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18家增至90家,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累计达1417.2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数达346家。通过“先创后补”等方式,对首次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最高30万元奖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也享受相应扶持。
“十四五”以来,全州R&D经费累计投入12.6亿元,累计兑现高新技术企业创建、平台建设、研发投入等后补助资金2688万元,获省级后补助资金1400余万元,企业科技创新的获得感和积极性显著提升。
按照“政府搭台、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原则,凉山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平台体系。2022年12月,西昌钒钛产业园区成功获批全省民族地区首个省级高新区,成为全州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载体。
同时,凉山持续推进省州创新平台创建工作,州级层面同步出台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和建设标准,全面落实奖补政策,支持平台提能增效,省州创新平台创建取得新突破。截至2024年底,全州已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企业技术中心16个、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5个、农业科技园区2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备案州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2个、州级农业科技园区8个。
加速成果转化 广纳天下英才
凉山依托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积极推动重大科技项目攻关。西昌钢钒公司承担的“高成形性钒钛微合金化超高强汽车板开发及应用”项目取得突破,首次在国内提出1180MPa级CFB钢生产技术方案。
此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深入推进,出台《凉山州关于深化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的实施方案》,建立“先确权、后转化”模式,激发成果转化活力。全州技术转移战略联盟组建运行,跨区域、跨行业技术合作日益密切。
2024年,全州技术合同登记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9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十四五”以来,凉山共有21项科技成果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
在建立完善科技人才培育机制方面,凉山在全省率先开展“科技副总”试点,出台选聘管理办法,高标准选聘54名“科技副总”深入企业开展创新服务指导,这一创新做法获多家媒体报道,吸引外省科技部门前来考察学习。同时,加大人才选拔力度,6名科技人才入选省级科技人才计划,51名科技人才及2个创新团队入选州级人才计划。
围绕高山马铃薯、高原苹果、荞麦、畜牧等特色产业,凉山从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单位引进科技人才540人次,组建27个国家级、省级科技特派团,建成18个“科技兴村”在线平台,服务181家农业企业和合作社,打造78个产业示范点。
优化科技服务 拓展科普阵地
凉山持续完善科技服务机制,定期组织科技、金融、税务、统计等行业专家,为企业提供高企申报、知识产权、研发费用归集等“保姆式”服务,显著提高科技型企业申报成功率。
同时,出台《凉山州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对企业申请专利、检验检测、研发设计等服务按比例补贴,兑现科技创新券资金275万元,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加快推进“四链”融合,通过“天府科创贷”等政策工具,与人行凉山州分行联合推行“创新积分制”专项金融产品,累计为21家科技型企业提供债权融资6400余万元,其中,西昌思奇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获得1000万元纯信用低息贷款,用于新设备研发。
目前,全州已建成9个省级科普基地、8个县级科技馆、9个农村中学科技馆、47个中小学(社区)科技馆、76个社区科普广场,年科普人数超500万人次。新建科普阵地、科普长廊30余个、宣传栏953个、LED电子科普画廊74个,科普能力建设实现大步跨越。
“送科技下乡”“科普活动月”“科技活动周”等重点活动持续开展,累计组织宣传培训500余场次,实现科普“六进”和全民参与。推动科普基地、实验室等免费开放,接待参观超600场、10万余人次。推出彝汉双语栏目《科普凉山》,有效扩大科普覆盖面和影响力。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通过系统谋划、政策激励、平台构建、人才引育和服务优化,凉山正阔步走出一条特色鲜明、活力迸发的创新驱动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