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一行走进广安市武胜县胜利镇、华封镇、飞龙镇,稻鱼共养丰收在望,桑枝菌产业房整齐的菌棒宝宝含苞待放,绿油油的大雅柑挂满枝头,水泥道路两旁树木葱茏。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的法治新村,一排排新房整洁明亮,小车停靠到家门口,现场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增强“造血”功能 壮大集体经济
每年6月是大雅柑疏果的季节,记者来到位于胜利镇东南方向的三叉沟村,硕果满枝的基地内,道路两旁花儿泛起点点金黄,为基地增添了青春的气息,在基地务工的村民们正在疏果,忙得不亦乐乎。
胜利镇大雅柑
品武胜大柑 走胜利人生路
“树枝上挂果量太多的疏掉一部分,青果子摘下来并没有直接扔掉,而是收集起来由客商上门收购,可用于制作枳实等药材,也可供化妆品厂家用于提炼精油等有效成分,而且还能避免畸形果、日灼果等,有利早熟上市,剩下品质好果卖价高。”胜利镇镇长龚宇向记者介绍。目前,全镇有61个业主,共27000余亩晚熟柑橘,大部分已丰产挂果,成为农民收入的顶梁柱。三叉沟村位于350国道旁,交通便利,村主导产业晚熟柑,产业面积1436亩,畜禽养殖规模户2户,家庭农场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个。
近年来,三叉沟村立足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总体要求,因地制宜结合实际,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发展,依托入股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农业产业,撬动社会资本近1000余万元投资本村农业产业。集体经济扶持基金项目、资产收益扶贫项目等共计190余万元投资经营生态养猪、晚熟柑橘、鱼虾养殖项目、桑枝菌种殖项目,真正让村集体经济实现“造血”功能。
据了解,胜利镇冷链物流中心占地10亩,集仓储、冷链、加工、分拣功能于一体,能实现大雅柑错季销售,真正的实现让果品变商品,项目计划今年底前建成投入使用,有利于提升农产品的流通水平,提高农产品的仓储能力,减少农产品的产后损失,带动周边农户就业增收。
“现在条件好了,吃穿不愁,政府工作人员也非常明事理,感谢党和政府。我和老伴都在供销社务工,两个人每个月能领到4000多块钱。”三叉沟村村民李四蓉笑嘻嘻地告诉记者。
抓党建促发展 兴产业促增收
“目前,华封镇先锋岭村有180亩稻田鱼,100亩高标准农田养殖龙虾,13个业主,650平方米桑枝菌,村民年平均收入达13000元。新希望生猪养殖场落户此地,年出栏仔猪约16万头,育肥约10万头。”村党支部书记李风云向记者介绍道,先锋岭村西距县城10公里,幅员面积4.5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4720亩。全村辖19个村民小组,1417户4131人,其中党员98名,设常职干部5名。近年来,先锋岭村牢固树立“抓党建促发展”理念,强组织、聚人心、谋发展,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产业发展初显成效、农村环境全面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被评为第二批省级“四好村”。
华封镇先锋岭村桑枝菌产业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该村利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为农户免费提供鱼苗,把生态种养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积极引导农户发展稻鱼共养产业,稻米留香、稻鱼肥美,商品性好,让农田实现了增产增值,让农户实现了增收致富,每亩增收1500多元。同时把食用菌产业和废弃桑枝结合起来,发展桑枝菌产业,聘请后备干部管理,并与企业签订回收合同。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务工,这样不仅安置农村闲置劳动力,更让老百姓从中获益,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振兴产业发展 擦亮“武胜大雅柑”品牌
长势喜人,满村果香。走进飞龙镇五家岩村,映入记者眼帘的是漫山遍野青绿的晚熟柑橘——大雅柑,可登高远眺,随手一拍就是风景大片。田野里,山坡上,马路边,处处透着青春的诱惑,沐浴着阳光,散发着阵阵果香,缤纷画卷,美不胜收。
飞龙镇五家岩村大豆玉米带
“全村5100余亩土地全部进行了流转,主要产业有晚熟柑橘3500亩,2023年全村的晚熟柑橘进入丰产期,预计年收入9000万。柠檬1500亩,100余亩蔬菜基地。”五家岩村第一书记童辉向记者介绍道,五家岩村位于飞龙镇西部,2014年被四川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认定为贫困村,2016年实现整村脱贫,全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748户2480人,稳定脱贫户92户263人,10口山坪塘,5个本地业主。
据了解,五家岩村的集体经济主要由三大板块组成,第一是光伏发电,年收入10万元左右;第二是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入股武胜正毅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每年10万元固定分红;第三是成立武胜县泽兴劳务有限公司,年收入5万元左右,每年五家岩村的集体经济纯收入25万左右。接下来,五家岩村一是计划修建冻库,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仓储保鲜能力,村民实现务工顾家“两不误”;二是计划修建成立五家岩太阳挂面厂,进一步增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强支部堡垒作用,从而增强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预计每年增收10万元左右。
武胜县五家岩村粮经基地
“村里每年对考上重点大学的学子奖励500元,‘千里送毫毛,礼轻情意重’,奖励金额虽然不大,却体现了全村人民对青年学子的殷切期望。同时利用村集体经济免费为村里年满90岁的老人支付医疗保险,让所有的高龄老人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五家岩村第一书记童辉如是说。
记者从该县乡村振兴局了解到,2021年以来,武胜县严格落实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发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助力乡村振兴落地见成效。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大力提升幸福指数
武胜县坚持用乡村振兴的办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用发展的办法持续增加脱贫群众收入,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奋力前行。
对全县28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重点支持。2021年,在18个重点帮扶村安排资金2863.85万元,实施项目31个。飞龙镇五家岩村、鸣钟镇小寨村被评为2021年度省级重点帮扶优秀村。教育保障持续巩固,2021年,资助各级各类学生5.4万余人次,发放资助资金3600余万元,为6306名符合条件大学生发放贷款4351万元,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行动惠及3.37万人,实现脱贫户等重点保障群体学生资助全覆盖。医疗保障稳步推进,为所有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定额代缴2022年度医保1151余万元,脱贫户、监测户参保率100%。住房安全保障有力,切实改善和保障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的住房安全,2021年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79户。围绕饮水安全要求,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13处,筑牢农村饮水安全保障。
突出抓好脱贫人口增收工作。安排300万元支持脱贫户、监测户、低收入户发展家禽畜牧业、种养业等到户产业。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8场次,提供就业岗位3375个;开发使用乡村公益性岗位1603个,拨付岗位补贴460余万元;对753名脱贫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并按50元/人/天给予食宿、交通补助;对于省外务工监测户就业人员补助往返交通费58万元。引导12个就业帮扶车间积极提供就业岗位,优先吸纳脱贫人口96人就业。通过公益性岗位安排脱贫人口1902人就近就地就业。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中全家丧失劳动力的或生活特别困难的,以及全年人均收入达不到防返贫监测标准的,通过纳入临时救助或落实低保兜底政策等措施,确保其收入稳定。
抓实有效衔接 助推乡村振兴
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大力推进全县“2+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建成优质粮油基地20万亩、武胜大雅柑基地20万亩、优质蚕桑基地3万亩、稻渔综合种养基地2万亩,年均出栏生猪90万头以上,创建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坚持“加工与产地结合”“加工与园区结合”,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以国有大型初加工冷链物流交易中心建设为引领,带动民营农产品加工中心建设,全面提高农产品初加工水平。依托全省第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培育力度,支持实施智能改造,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做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截至目前,已培育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0余户,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50亿元以上。全县累计培育无公害农产品38个、绿色食品9个,“武胜大雅柑”“武胜甜橙”“武胜仔猪”等品牌纳入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抓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路网”“水网”“电网”“气网”“讯网”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101公里,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全域供水”行动,建设千吨万人集中供水工程、管网延伸和改造等项目,新铺设供水主管网25公里,完成年度农村供水任务。大力实施农村电网改造,投资7400余万元,改造10千伏线路45公里、低压线路301公里。推动天然气就地转化利用,优化油气管网体系,天然气入村率100%、入社率达78%。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建成通信基站1674个。实施“全域公交”,建成了以县城为中心、覆盖23个乡镇的全域公交客运网络。
抓实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政治、自治、法治、德治和智治“五治合一”治理体系建设行动。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注重从优秀农民工中发展党员、储备村级后备力量、培养选拔村党组织书记,大力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行政村“一肩挑”比例达98.8%。完善以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为基础的村民自治制度,累计成立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等组织75个。推进乡村司法体系建设,行政村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
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深入实施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垃圾压缩式中转站、垃圾池建设和垃圾桶、垃圾转运车配备,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全覆盖。大力推进新村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占比达65%。按照“政府主导、农户主体、试点示范、整村推进”原则,全面改造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2.61%。
实施乡风文明建设行动。以“一榜两评”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文明创建、移风易俗、家风家训、志愿服务等“新时代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十一大行动”,引导群众养成长期保洁、干净整洁的好习惯,形成感恩奋进、乡风文明的好风气,农村天价彩礼、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得到有效整治。深入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创建县级以上文明村镇259个,占比93.8%。加快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配套,开展全省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试点乡镇建设,建强农村文化阵地。推动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开展群众文化活动130余场,惠及群众19余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