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联合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等专业机构,共同发布了《健康生活方式与胆固醇管理联合提示》,其中包含了胆固醇管理的七条健康建议。
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我国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升高。研究证明,降低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可显著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及死亡危险。
◎罪魁祸首是“坏胆固醇”
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坏胆固醇”水平升高会损伤血管,使得脂蛋白胆固醇颗粒沉积于血管壁,在血管壁上形成脂质斑块,其逐渐增大,会导致脂质斑块在血管壁沉积,进而引发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
研究表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降低1mmol/L,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降低20%~23%。因此,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血脂管理指南均建议,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应作为降脂治疗的首要目标。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低危人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理想水平为<2.6mmol/L,合适水平为<3.4mmol/L。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平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2.87mmol/L,与理想水平尚有差距。加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管理和控制,需要引起进一步关注。
◎定期测血脂,从中青年开始
管理胆固醇,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胆固醇水平,定期检测血脂至关重要。建议年龄低于40岁的成年人每2~5年进行一次血脂四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检测;4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血脂检测。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情况人群,应根据个体化防治需求进行血脂检测。
配合使用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评估系统,可有效预测10年内发生心血管病的概率。
◎控制能量摄入,科学管理体重
肥胖及超重人群心血管病风险较高。超重、肥胖者应控制能量摄入,使其低于身体能量消耗,以控制体重增长。通过减少每日食物总能量、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身体活动,逐渐减少体重至理想状态,这有利于血脂控制和管理胆固醇。
◎改善膳食结构,防患于未然
合理膳食有助于胆固醇管理,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建议选择新鲜蔬菜、水果、豆类、坚果、全谷物和鱼类等食物;限制高胆固醇食物摄入;用不饱和脂肪代替饱和脂肪;避免摄入反式脂肪(酸);限制过多钠摄入(每日食盐不超过5克);碳水化合物摄入供给占每日能量的50%~55%。适量增加富含膳食纤维、植物甾醇、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也有助于胆固醇管理。
◎规律身体活动,维持和改善心血管健康
推荐成人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或75分钟高强度身体活动,或等效的中等强度与高强度身体活动组合。对于无法达到上述推荐活动量的成人,低于推荐量的中等或高强度身体活动也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病风险。对于高脂血症人群,建议坚持有规律的运动,保持充足身体活动,减少久坐时间,以有氧运动为主,每周进行250~300分钟的中等至较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并辅以多种形式的抗阻训练和柔韧性训练。
◎戒烟限酒,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建议成人及青少年远离烟草。生活中应避免二手烟暴露;吸烟者应尽早戒烟;避免饮酒。
◎及时就诊,早干预
血脂异常人群应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管理胆固醇。当生活方式干预不能达到降脂目标时,应遵医嘱进行药物干预和治疗,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理想水平,可有利于心脑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