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眉山市四川省青神县青城机械有限公司数控车间已亮起了灯。四川省第九届劳动模范刘斌蹲在机床前,指尖轻抚过刚加工完的精磨零件表面,粗糙度仪显示表面精度达Ra 0.5μm(微米),这一数字凝结着他与金属“对话”二十六年的执着。
刘斌(左)和团队成员检查刀具的端面跳动和磨损情况
1999年,中专毕业的刘斌攥着车床操作证走进车间。他深知,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成长。深夜,轰鸣的机床旁,即使手指被切削液泡得发白,他仍坚持调试程序。2008年,公司引进首台五轴加工中心,他连续三个月泡在机房,将手工编程与计算机辅助技术融会贯通。面对技术难点,他成功将立方氮化硼刀具应用于精磨零件加工,攻克表面精度Ra0.6μm瓶颈,让“以铣代磨”成为现实。如今,车间每分钟产能提升40%,这是他留给金属的“时间诗行”。
2011年,刘斌在办公室墙上挂起“质量系数加权表”。当传统计时工资制与数控机床的精准脉搏的不匹配,他主持制定的“技能绩效考核+计件考核”体系,使工人收入与产能提升、质量管控直接挂钩。如今,车间走廊的“质量红黑榜”显示,一次交检合格率达99%,返工率降幅50%。操作工王师傅看着涨薪后的工资条感慨道:“以前加工零件是体力活,现在得动脑子。”
在金属铸造模具车间,刘斌团队正在测试第1023套自主设计模具。六年前,面对外购模具动辄上百万元的采购价,他带领团队在熔融金属的流动轨迹中寻找答案,最终探索出一条自主化模具设计的加工路径,实现了模具设计与金属液态成型参数的精准匹配,确保自主加工模具满足熔融成型工艺技术规范。当第1000套模具生产出完美产品时,喷涌而出的金属液在晨光中折射出金色光芒——那是中国制造的底气。
而在废旧刀具回收区,刘斌总能让“老兵”焕发新生。经他改良设计,利用废旧涂层刀片制成的阶梯式系列镗刀,每年为公司节省超10万元成本。他为柔性生产线设计改良的50余套工装夹具,已全部投入生产使用,使公司斥巨资引进的加工设备整体效率提升15%。而那台被他“解剖”重组的热喷涂设备多层卧式转台,加工效率实现三级跳,如今正满负荷运转,为公司精密零件生产提速。
用匠心坚守岗位,用奉献担当使命,用汗水铸就辉煌,刘斌以沉甸甸的成果彰显了劳模工匠最深沉的精神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