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2019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来到丹棱县梅湾村,对这里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等进行了深入的采访和报道。
媒体记者边走变了解
“难以想象,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才开始严格执行垃圾分类处置,但在丹棱,一个小乡村8年前就开始实施了,真是了不起!”记者雷茂盛感慨道。
作为丹棱县新农村发展典范,梅湾村是中国美丽乡村,中国美丽宜居村庄,还是全国、全省一村一品示范村,省级四好村。拥有如此多“头衔”的梅湾村,究竟有什么魔力?
丹棱县自2011年以来,就开始积极探索和推行了“因地制宜、分类收集、村民自治、市场运作”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一元模式”。梅湾村一直是该模式的拥趸,村民每人每月缴纳一元钱,主人翁意识立马被调动起来,由“被监督”到“我要监督”,村民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高涨。此外,村里竞标产生垃圾清运承包人,由承包人负责清运垃圾,垃圾房有了“保姆”,村里变得亮堂起来,以前的白色垃圾踪迹全无,取而代之的是开得正艳的小黄花、格桑花。
在梅湾村的一处垃圾回收点,摆放着可回收、不可回收、有害垃圾、其它垃圾等四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宣传栏上还张贴了很多宣传垃圾分类的科普画册,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引导村民将垃圾分类投放。“我们在家将垃圾分好才能丢在这里,不然大家都要骂你没得公德心。”附近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丹棱每个村都有的垃圾分类收集房
据了解,丹棱县探索实施了“两次分类、源头减量”的做法。农户首先按四类垃圾进行初分类处理:一是烂水果等有机垃圾倒入沼气池;二是建筑垃圾就近处理;三是可回收垃圾自行出售;四是不可回收垃圾就近倒入联户定点倾倒池。垃圾清运承包人再进行二次分类,将联户定点倾倒池中的垃圾在收集转运的途中进行二次分类,将可回收垃圾变卖,有机垃圾堆肥还田后,将剩余的不可回收的剩余垃圾运至村收集站。最后,由县压缩式垃圾车将村收集站的垃圾转运至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经过测算,农户初分处理减量约50%,经过承包人二次分类处理后,可回收和堆肥垃圾再减量约30%,最后,转运到村收集站的垃圾约20%,两次减量约80%,大大减轻了垃圾清运压力。
了解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能在农村看到这样的场景,让很多媒体记者感到吃惊,“这里的生态环境这么好,生活在这里村民幸福指数一定很高。”
在丹棱“不知火”种植园区旁的一户人家里,院墙下的污水处理池吸引了记者们的注意。“这是我家的生活污水处理池”,小院主人吴秋丽介绍道,“全家的生活污水通过地下管道,流到这里来,经过特殊处理能变成清水。”
在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方面,丹棱县也有自己独到的经验。据了解,丹棱县因地制宜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对分散农户,通过摸清家底、分类改造、分类治污方式,推广厕污共治、就地就近还田消纳利用。对相对集中农户,因地制宜选择一体化净化槽收集洗衣污水、厨房污水等生活污水,通过专门管道接入污水处理池,依次经“沉渣池”沉渣隔油,“厌氧池”“好氧池”两次降解有机物,“植物砂石过滤池”降解氮磷及重金属后,出水各项指标均达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梅湾村全村85%以上农户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以前的生活污水一般都是直接排放到水沟里,路过那些地方的时候阵阵恶臭,现在再没了臭水沟,对我来说每天生活得干净、舒适,我感到很高兴。”吴秋丽对记者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