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以“礼赞共和国 追梦新时代”为主题的2019年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在四川科技馆隆重举行,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孙朝晖等10位2019年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希望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以他们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争做贡献。
孙朝晖:钒钛科研战线的排头兵
钒氮合金能在大幅提高钢材性能的同时,降低钒的使用量,应用前景广阔,但在上世纪90年代,这是一种由美国公司独家垄断生产的合金产品。1998年,孙朝晖和他的团队开始着手进行钒氮合金的自主创新研发工作,接手钒氮合金研发后,困难和挫折接踵而至,第一次试验进行了11天炉体就发生严重阻塞,改进后第二次试验仅进行了3天,炉体再次严重阻塞。
经过五年不懈的努力,2001年5月,钒氮合金工业试验成功,这项工艺的突破,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迅速在攀钢转化为生产力,形成了8000吨/年的生产能力,累计销售收入上百亿元,获利润50亿元以上。此后,钒氮合金的生产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为提高我国钢筋产品质量、确保建筑物安全性、淘汰落后产能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同时,他负责的《用V2O3电铝热法冶炼高钒铁技术研究》开发,与用V2O5冶金FeV80相比,铝节约率为34.20%,使攀钢FeV80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3%以上,为攀钢在国际上钒行业的领导地位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作为我国钒产业技术领域的著名专家,孙朝晖先后承担多项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攻关/科技支撑项目和国家“973”课题,取得各级科研成果20多项。但是在孙朝晖看来,30多年来他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钒钛合金的研究。“我从毕业到现在,30多年一直都做的是钒钛的提取和加工,所有的成果都是围绕这一件事的。”孙朝晖说。
如今,孙朝晖是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实验室副主任,已经57岁的他仍然奋战在钒钛科研工作的第一线,致力于攻克宇航级钒铝合金生产这一世界性难题。
何世明:高原上的科技雄鹰
“阿坝州有很多特色资源,开展畜禽选育研究,促进优良地方遗传资源保护,刻不容缓。”这是阿坝州畜牧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何世明的见解。
曾经,牦牛、绵羊腹泻病长期困扰着牧民。通过大量的实验,何世明研制出了一种中藏药结合制剂,可同时治疗多种病因引起的腹泻。“这个中藏药制剂对牦牛、绵羊腹泻病有很好的效果,有效率达85%以上,大幅降低了牦牛、绵羊的死亡率。”何世明介绍,制剂除了可以预防和治疗牛羊等腹泻外,还可以调理动物机体代谢,一面世就受到了牧民们的追捧。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他在牦牛繁殖、牦牛杂交改良、牦牛饲养及高原畜牧业生产系统研究上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他研制成功的牦牛拉箱式便携挤奶机,提高了农牧民挤奶效率,解放了劳动力,保障了鲜乳品质,现已推广到四川、青海、甘肃、西藏等牧区。
作为农技推广研究员,何世明时刻牢记“推广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服务农民增收”的宗旨,扎根基层30多年,一直坚持在高寒牧区从事技术推广工作,为区域畜牧科技进步、阿坝州畜牧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培养了大批畜牧兽医科技人员成长。成为高寒牧区、边远山区创新脱贫的典范。
徐勇:悬壶济世的“大美使者”
“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端端正正行医,让患者摆脱疾病的困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徐勇从小立志当一名医生,并为行医治病定下了自己的标准。
“学医者,除解病患之痛,当铸医者大爱。”27年来,徐勇致力于糖尿病并发症领域研究,在国内外首次发现糖尿病肾病发病的泛素化新机制和治疗糖尿病肾病有效的泛素化抑制剂,为危害巨大的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治疗带来希望;在全国率先开展甲状腺栓塞治疗青少年甲亢,在西南地区率先开展介入治疗嗜铬细胞瘤,先后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外周血自体干细胞移植、负压伤口吸引治疗糖尿病足病、肾上腺静脉取血诊断疑难肾上腺疾病等新技术。他带领团队创新性开展的糖尿病足病治疗新技术,大大提高了糖尿病足溃疡治疗效果,降低了糖尿病足截肢率,该项目糖尿病足截肢率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糖尿病足的截肢率。国内权威同行专家认为,该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危害巨大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医路漫漫,有许多未知的谜底需要探索,他尽力克服繁重的医院管理事务和临床工作的辛劳,在别人尽情享受惬意的生活,走亲访友的时候,他却愿意和同事们安安静静地待在实验室里,喜欢在烧杯试纸、文献数据、讨论研究中去寻找科研的灵感、探索糖尿病并发症的未解之谜。
徐勇说,人活着要有所追求,“在医学险峻的山峰上,我会不断攀登,继续踏着前辈的足迹,在保卫人民健康的道路上前进……”
方宇:汽轮机发展史上的改写者
30年前,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怀揣实业报国的赤子之心,用5分钟的时间选择了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30年来,他秉承工程师的完美情怀,扎根基层从事汽轮机研制工作,用自主创新的坚持改写了汽轮机的发展历史。他就是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G50发展中心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方宇。
汽轮机是现代火力发电厂的主要设备,也用于冶金工业、化学工业、舰船动力装置中。一直以来,这些重要装备因核心技术的缺失在我国只能依赖进口。为了摆脱掣肘,走上自主创新之路,方宇带领团队废寝忘食地测试分析、反复试验、攻坚克难,以不负国家、不负时代的决心和勇气,用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技术沉淀与时间赛跑,先后主持完成了东方新一代超超临界一次再热(620℃)火电汽轮机和世界最高参数、国内首台二次再热汽轮机,带领团队开创性地完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反动式和冲动式通流技术并成功用于300MW、600MW等系列机组通流改造中,主持研发了世界最高水平的首台1000MW等级空冷汽轮机,主持开展了大量核电汽轮机核心技术研发工作。
“可以说,以前我们是追赶者,现在和国外是并跑的局面,而且我们在局部的研发已经处于世界上最领先的状态。基本上实现了从追赶到并跑再到局部的领跑。”谈到成就,方宇道出了东汽人的骄傲。
汤一新:当代中医学的传承与创新者
乐山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汤一新,他是业内享有盛誉的临床专家,是乐山人民心中的“苍生大医”;他博览中医典籍,潜心临床实践,领导创建的“中医脾阴理论体系”填补了国内外空白;他首倡“疗效是检验医学医术的根本标准”,用一个命题表达了中国临床医学新理念;他心系百姓健康,治愈和感动了无数的父老乡亲。
在医学发展史上,汤一新无疑是当代中医学领域值得大书一笔的传承者。他在师承本土名医喻昌辉的求索中,获传“脾阴虚”概念。通过近半个世纪的博览研读中医典籍,潜心大量临床实践,迭经思辨、察疑和不断总结,构建出了囊括“虚、实”证治并与五脏相关的“中医脾阴理论”,不仅填补了传统医学体系的一个空白,更随理论的突破发现了打开疑难急重疾患症结的一把钥匙,让许多疑难病急重症患者恢复健康。
在脾阴理论构建过程中,汤一新还提出了“疗效是检验医学艺术的根本标准”这一理论,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强烈反响,被国内外学者评价为“用一个命题表达了中国临床医学新理念,引导中国临床医学思维理智的回归”。
这些年来,汤一新运用脾阴理论创制的特色药方治愈了许多疑难疾病和急危重症,不仅先后荣获多项奖励,更以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换来了广大病友的热爱和敬重。“我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让脾阴理论‘认祖归宗’,堂堂正正的登上大雅之堂,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让经得起检验的实践经验和从实践经验中升华的理论‘下得临床,上得厅堂’。”汤一新说。
潘桂棠:揭秘青藏高原的践行者
青藏高原——破解特提斯之谜的“天然实验室”,是国际地学界高度关注、激烈竞争的一个热点和前沿领域,是最有希望产生“中国理论”的地方。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那里壮丽的雪山、湍急的冰川、广袤的高原上,都留下了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研究员潘桂棠的足迹。
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极端恶劣,高寒缺氧、冻土广布,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潘桂棠不畏艰险、不惧死亡,40余次进入青藏高原无人区开展地质调查和研究。每次出行,他都要呆上几个月,最长的一次在高原上跋涉8个月之久。
他致力于青藏高原及邻区基础地质调查及区域成矿研究50年,先后主持国家“三江特别找矿工程”之重大科技攻关、“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之青藏高原空白区地质填图工程及集成综合研究、“国家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专项”之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等6项重大项目,在青藏高原区域地质、形成演化、区域成矿及全国成矿地质背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创新成果。原创性地提出大陆边缘“多岛弧盆系”洋陆转换构造观,丰富和发展了板块构造学说;主持编制完成青藏高原及邻区1:150万地质-资源系列图;系统总结了西南“三江”地区的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主持编制了1:25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全新的青藏高原及邻区1:150万地质-资源系列图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作为“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重大找矿突破”专项的重要核心成果,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如今,潘桂棠已78岁高龄,单位已经不让他再上高原,可他每年都总要想法设法去上一回。“一辈子搞地质的人,如果能上高原,而且亲自搞高原工作,是非常荣幸的一件事情。我现在很想出野外去,起码干到八十岁。认识高原,理解高原,还要情系高原。”潘桂棠说。
王秀全:农业现代化的筑路人
作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玉米育种是农业科研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六七月,正是为玉米套袋、授粉的时节,在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试验田里,科研人员们带着草帽,顶着烈日,一株一株地为玉米植株套袋、授粉,一边实践一边做着记录,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襟,更浸透了他们胸前的记录本……正是这样的日复一日,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王秀全和团队才能在玉米育种事业上作出突出的贡献。
“上午一身露水,下午一身汗水”是王秀全对自己工作环境的总结。从事玉米育种28年,他主持选育玉米新品种12个,主研选育玉米新品种8个,其中国家审定4个,省级审定16个;绵单8号、绵单12号、绵单581、绵单118被确定为四川省主推品种,为我省玉米生产和新品种更新换代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主持完成的“玉米热带种质创新与西南山区高产优质广适新品种的选育应用”成果,引进热带种质200余份,丰富了我省热带种质资源,从中选育出系列抗旱、耐脊、配合力好的自交系;建立了“南北穿梭”“平坝山区穿梭”相结合的热带种质改良、山区自交系选育和杂交种筛选的山区玉米育种新方法。该成果经四川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整体居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其中在山区玉米新品种丰产性与优质相结合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王秀全说,农业就是这样,所有的品种一定时间后会退化,需要育种科研人员不断地去选育新品种更新换代,这是个永恒的课题,再艰苦也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农业人来做。“因此,我们国家的农业现代化需要更多的科研人员、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进来,才能促进行业发展。”
符宇航:盐行业的技术领军人
符宇航是自贡市轻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副院长,也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作为科研人员,在二十几年的科研生涯里,符宇航致力于研究盐化工技术及装备、开发盐产品、综合治理含盐废水,成长为中国盐行业的专家和技术领军人才,为国家的科技进步与行业的发展贡献着力量。她带领着团队利用锅炉废气中CO2净化卤水,研发出的项目技术可替代国外垄断技术,填补了我国在锅炉废气净化石膏型卤水技术上的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技术成果在久大制盐公司成功进行了转化应用,每年可实现节约成本及节能减排效益3000余万元。
近年来,符宇航又将目光转向了节能环保、废水处理领域。2012年,研究院接到了中石化“含盐废水处理”的任务,时间只有两个月。当时国内并没有成熟的技术,这对于从来没有做过相关项目的符宇航来说无疑是个挑战。符宇航和团队没有退缩,积极攻坚克难,不停地查资料、做实验,到污水处理厂、下水道,甚至是化粪池里去取样本,无数次的试验,失败了又重来,不停地论证、不停地想办法,最终成功完成了相关实验。天然气开采废水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成功,不仅使废水能达标回用,更是成功地将水中的盐分离出来,变废为宝,为废水处理摸索出了一条新路径。该项技术还为中石油、中石化天然气开采废水近零排放的工程设计提供了技术前提。
而作为人大代表,她心系民生,为科技工作者代言、为企业呼吁、为群众发声,更为地方经济发展鼓与呼。2018年两会期间,她提出了《关于含盐废水制取工业副产盐规范管理及应用导向的建议》等4条建议。其中,符宇航与其他10位代表联名提出的《关于控制网络(手机)游戏过度传播、加强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建议》更是倍受关注,推动了随之而来的国家相关部委联合出台文件对网络游戏的整改。2019年两会期间,她又提出了《关于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生产和使用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三观正向引导的建议》等6条建议,也及时得到了相关部委的回复。
邹喜华:研有果教亦优的青年才俊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邹喜华的身上有着许多“头衔”:德国洪堡学者暨洪堡学者焦点人物、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美国光学学会(OSA)杰出评审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霍英东基金青年教师奖获得者、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长期从事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他,在宽带通信、微波光电子器件前沿基础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并在国家重大需求(高铁、无线通信)中发挥了显著应用价值。
头顶这么多荣誉的他却低调而谦逊,“其实我做的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但在实验室里,邹喜华和团队正在做的超高速的通信系统单信道传输速度达到了200G,整个系统能支撑成都市每个用户50兆速度的网络需求;在实验室的另一端,他和团队把这个系统浓缩在了一个4X12的芯片里……这些都是国内重要的创新成果,是我们国家5G、6G等网络建设的基础。
邹喜华也是一名老师,正努力地将这份正能量传递给学生。教学中,他坚守着三条准则:第一,团队内并不划分死板的搭档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课题的不同、需求的变化自由选择指导老师,这样使得工作的灵活性更强,学生的要求得到最大化满足,也使团队充满着活力。第二,注重以身作则。对学生的要求,自己会首先做到,不会有特例存在。第三,为学生的能力展示提供优秀的平台。“973课题”等国家级大项目的引入,为学生提供了足够多的机遇,足够大的舞台去一展身手。也正是在他的带领下,他的学生在国际国内各种大赛中不断地斩获大奖。“我只是尽一个老师的职责。”邹喜华谦虚地说。
黄永梅:“地空对话”技术的“掌门人”
2016年8月16号,随着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成功发射,地面望远镜就开始承担起星地量子通信的实验任务。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永梅至今仍然记得“墨子号”升空时的情景,作为“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中地面望远镜的研发者,看见卫星与望远镜对接成功,闪出蓝色的微光时,内心的激动是用语言无法形容的,“那一刻这种场景一辈子都很难忘记,当时,大家都非常激动,很多人都哭了。为了这个实验,大家辛苦了五年时间,付出了数不清的艰辛和汗水,克服高原反应、在荒野里奔波……但‘墨子号’升空那一刻,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黄永梅感慨地说。
“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项目是全球首次开展星地量子通信科学实验,由1颗低轨卫星和5台地面望远镜组成,其中4台口径超过1米的地面望远镜,是由黄永梅团队来承担研制和改造的工作。面对这项令世界瞩目的重大科学任务,黄永梅带领团队多方调研、积极攻关,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先后突破了大速度范围和风扰条件下的高精度跟踪、高精度指向技术和宽谱段范围内的多频点保偏等关键技术,成功研制了国内首台集量子通信、激光通信、天文观测为一体的多功能大口径望远镜系统。该望远镜系统具有宽光谱、高效率、高保偏、高波相差精度的光学系统和速度动态范围大、抗扰能力强、跟踪精度高的特点,其跟踪精度、指向精度、信号光保偏度等指标均为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量子激光通信大口径望远镜关键技术突破及系统成功研制对我国保密通信、高码率通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与团队同甘苦、共进退是黄永梅的信念。作为一名女性,又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她也用自己的方式关注、鼓励着青年技术人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