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在外务工的广安市广安区兴平镇龙孔村村民唐小林刚回家,惊讶地发现昔日贫穷落后的龙孔村已焕然一新,山间、地里种起了苗木蔬菜,柏油马路替代了乡间泥泞小路,一座座极具川东民居特色的房屋点缀其中……一幅村美民富的画卷徐徐展开。
“我们村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支部书记余海燕尽心尽力的帮助。” 正在蔬菜基地务工的龙孔村贫困户朱培菊感慨地说道。
龙孔村是典型的丘陵地区,耕地面积少,人均收入低,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15年,脱贫攻坚战进入关键时期,余海燕临危受命,担任龙孔村支部书记。党建强村、依法治村、产业富村,她用实际行动和满腔热诚,让龙孔村实现整村脱贫摘帽。作为脱贫攻坚带头人的她奔走在“回头看”“回头帮”的道路上,让龙孔村实现“村美、人和、民富”的目标。因脱贫攻坚业绩突出,她先后被组织推荐为四川省党代表、四川省妇联执委、广安市妇联兼职副主席。
党建强村 筑牢基层战斗堡垒
新形势下怎么扶贫?余海燕说,一个村要有好的规划和正确的发展方向,抓好党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搞好党建工作,余海燕坚持抓村级班子,将“年轻、务实、勤政”的干部充实到村“两委”,建强基层队伍;定期组织开展“三会一课”、固定党日等活动,加强党员思想锻炼;利用农闲时节举办农民夜校、院坝“微党课”,开展脱贫光荣、感恩教育活动等,引导贫困户克服“贫困光荣、等靠要”等不良心态。同时,将返乡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和后备干部,多次带领村“两委”班子到外地学习脱贫经验,提高村“两委”履职能力和综合素质,筑牢了基层战斗堡垒。
依法治村 维护乡村和谐稳定
脱贫是让群众富起来,为什么还要抓法治?余海燕说,在走访过程中,发现不少村民蛮横无理、法治观念薄弱。
“不讲理,不懂法,就会变得胡搅蛮缠。”余海燕说,如果大家都明理懂法,人与人之间的纠纷就会减少,纠纷少了,人们自然会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发展生产上,这样一来,扶贫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为推进依法治村,余海燕坚持规范两委运行机制,按照“四议两公开一监督”进行决策,实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原则,让村民参与到村务日常中来,推进村民自治深入人心,通过横幅标语、广播、LED显示屏、QQ群、微信群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正能量,营造了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多次开展“党性教育讲堂”“法治教育讲堂”等活动,打造“平安龙孔”,构建综治维稳体系,达到“无违法犯罪、无违纪违规、无涉毒涉暴、无邪教分子”的“四无村庄”目标。
产业富村 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龙孔村属典型的丘陵地区,耕地面积少,人均纯收入低,如何改变现状,提高群众收入?余海燕想到了发展产业。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余海燕打趣地说,那要发展产业,就要先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致富环境。
于是,余海燕积极带领村干部,向上争取帮扶资金,新修建村组公路8公里,硬化泥结石公里2.8公里,建便民路7.5公里,安全饮水管网25千米、修建公路桥1座、山坪塘5口,整治河道2.5公里,安装路灯38盏,实现了水、电、公路、广播、网络全覆盖。
路修好了,产业该怎么发展?在上级的指导帮助下,余海燕突出产业支撑,找准发展路子,与村“两委”研究协商,制定出在龙孔村发展绿色蔬菜水果、土畜土禽养殖等产业规划,建立“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龙显血橙种植专业合作社等3个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以股权方式分红人均增收85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5000元。
除此之外,还引进布衣农业公司、旭日农业公司两家龙头企业,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企业投资140万元建设蔬菜基础,投资300万元建设血橙林下鸡养殖基地,为村民提供50个就业岗位,每人每年平均务工收入近万元。
巾帼力量 起好示范带头作用
在龙孔村的脱贫路上,不仅是“党建强村、依法治村、产业富村”的“三驾马车”三驾马车齐驱并进,在农户思想问题、处理婆媳矛盾等方面,村妇联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作为一名妇女干部,更应发挥巾帼力量,起好示范带动作用。余海燕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的培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生活中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传美德”“扬正气”“树家风”,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带头传递正能量、展现真善美。同时,带动全村群众,发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抵制歪风邪气,弘扬清风正气,以好的家风支撑好的社会风气。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作风是干事的保证,能力是成事的基础,落实是干部的职责。”余海燕说,作为一名基层干部,特别是一名妇女干部,更要有坚定为基层妇女服务、为所从事的事业献身的理想信念,忠诚党的事业,踏踏实实工作,为实现快速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广安,贡献一点巾帼力量。余海燕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以钉钉子精神,恪尽职守,勤奋工作,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妇女、服务基层的工作宗旨,充分发挥妇联的各种优势,充分做好基层广大妇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