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召开媒体座谈会,通报了我省自2009年启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下简称“新医改”)以来,十年间取得的显著成效。
据介绍,十年来,全省坚持把深化医改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2016年,我省被国家列为综合医改试点省,深化医改持续向纵深推进,改革红利不断释放。我省在人均卫生费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背景下,取得了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好成绩。
数据显示,全省人均期望寿命由2008年的73.93岁提高到2018年的77.1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由2008年51.45/10万、12.57‰下降至2018年的18.2/10万和5.48‰,均低于全国平均值;全省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446.36/10万,连续11年低于全国平均值。
全省616万贫困人口得到特别强化、特殊优惠的医疗卫生保障,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个人支付占比控制在10%以内,贫困地区人群各项健康指标持续改善,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得到有效治理。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实现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基金管理“六个统一”,消除了城乡二元差别,提升了医保公平性。此外,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医疗服务设施不足、能力薄弱的状况持续改善,80%以上的居民15分钟内能够达到最近的医疗点。深入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城市大医院“三长一短”(挂号、候诊、缴费时间长、诊疗时间短)、加床现象突出等问题逐步缓解。
长期以来,群众看病就医负担重得到有效减轻。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2018年全省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长率为9.52%,次均门急诊费用和人均住院费用增长率分别为4.68%、5.09%,增幅分别比2008年降低14.41、6.69和8.35个百分点。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从2008年的40.72%降至2017年的27.9%,为历史最低水平,群众看病贵有效缓解。
据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医疗卫生财政支出从2009年的219.09亿元逐年增加到2018年的880.89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6.72%,比同期全省公共财政支出增速高5个百分点。全省医疗卫生支出占整个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09年的7.54%提高到2018年的9.06%。2009—2018年,全省争取医疗卫生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18625个,中央预算内资金208.49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此外,全民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升。2018年,全省职工医保、居民医保住院费用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1.53%、78.63%,比2008年分别提高17.1个百分点、19.15个百分点;全省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平均封顶线分别达到26万元、14.5万元,比2008年分别提高21.21万元、11.9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