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安市前锋区大佛寺街道党工委坚持把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先手棋,凝心聚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硬化三项举措,坚持党建引领。街道党工委坚持把推进乡村振兴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为乡村全面振兴定调明向。压紧压实责任。围绕乡村振兴总要求,构建街道、村(社)党组织上下联动的党建责任体系和推进乡村振兴的任务清单、项目清单和责任清单,严格检查督办,严肃考核问责。聚智明晰路径。以问题为导向,深入调查摸底,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针对性地提出本地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推进路径、保障措施等良策。按照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要求,积极引导党员干部和群众,因地制宜探索新路径、摸索新经验,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可资借鉴的样板。强化投入保障。结合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双好四强”班子全新配备,全面实现10个村(社)书记、主任“一肩挑”,年龄、学历实现“一降一升”,从组织上保证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在基层有效实现。建立由街道乡村振兴办公室牵头,涉及职能部门全员参与的工作专班,配置分管领导3名、工作人员22人。按照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要求,调整充实驻村工作队3支9人、驻村技术人员3人。对照乡村振兴目标任务,整合资金打捆倾斜投入,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有效推动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落地落实。
凝聚三支力量,助推企业兴村。以党建为统领,汇聚街道、村(社)力量,不断增强党组织服务能力,引进企业兴村,助推农旅结合、产村融合发展。发挥上下联动“合力”。建立“四个一”联系制度,街道党工委班子成员每名领导联系一个村(社)、每名村级党组织书记联系一个党员示范户,帮助引进一个产业项目,引进一名业主。截至目前,全街道乡村振兴累计引进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等新型经营主体27家,吸纳社会总投资达1.1亿元,带动农民就业300多人。发挥村企联建“动力”。将村企党员纳入所属各村党组织统一管理,或者指导其单独成立党支部,由所在村党组织书记任党支部书记、企业党员负责人兼任副书记。充分发挥党组织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引领作用,整合政策、人才、项目、资金、土地、科技等各项资源,推动党组织和村企优势互补,通过建立利益联接机制,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农民增收致富双赢。全面推进“头雁工程”,选配3名党员干部作为“能人”,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充分发挥他们的信息、人脉和资金优势,帮助巩固发展村级主导产业6个,新建环保、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34个,有效推动强村富民。发挥部门联结“推力”。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实行部门对口联系帮扶,将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各部门职能延伸到村级党群服务中心,设立党员先锋岗、开辟党员责任区、成立党员干部志愿服务队,推行一次性告知、预约办理、下班延时办理等办法,发挥“天府通办”应用平台作用,实现就近办理、网上办理、异地可办、一站办结。让“群众动嘴、干部跑腿”成为常态,受到群众广泛欢迎。
坚持三治并举,优化基层治理。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注重发挥示范点带动作用。投资220多万元,新建智慧小区4个,推进亲民化改造社区阵地3个,打造“五和”龙镇社区、“三红三辉”红辉社区、“五色”幸福社区、“三治”黄锋村等一批基层治理示范点,持续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规范化、精细化、品牌化。坚持乡村自治。健全村(居)民议事会制度,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或公益事业建设等重大事项,坚持运用“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妥善处理基层事务。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形成党组织领导、村委会决策、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三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新型村级治理机制。推行服务网、综治网、环保网与党建网“四网融合”,将以前职能单一的“网格员”变为一员多用的“全科网格员”,实现党建引领网格化社会治理组织全覆盖、诉求全收集、问题全解决。完善乡村法治。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实现街道、村(社)全覆盖。坚持开展“送法下乡”活动,重点宣讲征地拆迁、婚姻家庭、民事纠纷、防盗防骗等常用法律知识,增强村民法律意识,引导群众通过法律手段维护权益。采用“人民阅卷·广安行动”“1+N”包联服务群众机制,组织324名党员干部广泛开展“走访”“下访”活动,每月联系群众不少于1次,及时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54件。提升乡村德治。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30多名包村干部、下乡党员、回乡能人,为村民讲党课、讲红色故事,开展文艺演出、电影下乡等主题活动40余次,受到普遍欢迎;建设文化广场、服务驿站、文化站、农村书屋17个,成为党员群众接受精神洗礼、开展支部主题党日等活动的重要阵地。由村级党组织牵头,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市民公约,强化道德标准规范约束;选树道德标杆,每年开展“文明小区(院落)”“最美家庭”“优秀党员”“好婆媳”“文明户”“见义勇为”等评选表扬活动,用身边的典型来教育和引导身边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村(居)民。共建共享组织强、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现代化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