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首批四川传统村落名录公布,广安市广安区龙台镇龙台寺社区上榜。古村落如何焕发新生机、呈现新气象,5月12日,记者来到龙台寺社区,打卡传统村落,探寻旧模样与新时光。
龙台寺社区所在地
“探寻龙台寺社区,就不得不说龙台寺,这里有不少故事呢!”广安区龙台镇文化干部魏兴春告诉记者,广安区龙台古镇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自然风光优美,是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秦炳、烈士杨汉秀(杨森之侄女)、国民党抗日将领杨森的故乡,也是开国元帅朱德的祖籍地。龙台寺社区是现在龙台镇场镇所在地,现在保存较为完好的是龙台寺、龙台老街、龙台古桥,烈士杨汉秀(杨森之侄女)的故居就在龙台寺社区老街。“龙台是宋朝新明县的旧城。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有高僧云游到了龙台,见龙凤山三面环水,形似半岛,就在龙凤山的龙首处筑台建寺。寺庙雕梁画栋,龙飞凤舞,雄伟壮观,名曰龙台寺。”
龙台寺现貌
走进龙台寺,只见正殿建筑飞檐翘壁,为典型的川东穿斗结构,其高大木柱一人难以环抱,内部斗拱复杂,朱漆斑驳,门后上部有“皓月当空”四个大字,清秀脱俗。大殿后部有雕刻祥云纹饰的佛台,四周石栏上大量颂扬前人建寺功德和赞美建筑景物的历代题刻已被破坏,字迹难辨。
龙台寺保存较为完好的正殿
龙台镇小学原校长刘世德介绍,龙台寺始建于宋,元明时期屡建屡毁,清康熙、乾隆年间重修。龙台寺前临溪河,后有花园,原由山门殿、前殿、正殿、后殿和左右配殿组成进落式建筑群,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规模宏大,同明月寺、褒先寺并称为清代广安三大佛寺。龙台寺现仅存修建于清康熙29年(1690年)的正殿和修建于乾隆42年(1777年)的前殿及左右部分配殿建筑,被列为广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龙台寺坐北朝南,分为前殿、中殿、正殿三层,中殿、正殿建筑保存完好。占地800余平方米的正殿飞檐画栋,庄严肃穆。高大的屋宇,石头镂空雕花基础,明代的建筑风格,用料的精细,是广安市古寺庙中比较考究的。2010年左右因现龙台寺为龙台中学所占用,正殿曾作为学校的礼堂,如今已未用,2010年左右因龙台中学改建,前殿被拆除,目前只保留有中殿、正殿。
龙台寺典型的川东穿斗结构
刘世德告诉记者,龙台寺建在蜿蜒翠绿的龙台山上,与周边沙溪河等景观形成了著名的“龙台八景”。明成化二年(1466年),广安知州吴寅应州典术(阴阳学官)张旭所请,将“龙台八景”定名为“云池晚烟、龟台集翠、西溪望月、高洞潜龙、雄殿栖僧、高大雄狮、云山峙凤、车堂古庙”,其中“雄殿栖僧”和“高大雄狮”都是指的龙台寺景观。这位知州大人因为事务繁忙,不能亲临观赏而深感遗憾。后任知州许仁则要幸运得多,他对龙台寺的古迹景物情有独钟,常流连忘返于其间,发出了《过龙台寺》里“错把空门认作家,十年辛苦事生涯。我来未得牛羊饱,搔首临风为尔嗟”的人生感慨。
民国初年,龙台寺香火鼎盛,有僧侣近百,五重大殿均供有菩萨造像,其中大雄宝殿西方三圣佛像高近7米,相貌端庄,蔚为壮观。1931年杨森为建设龙台模范村,将龙台寺前半部分辟作龙台小学校舍使用,后半部分仍为寺内和尚所有,大殿佛像基本存在。后来为扩大学校,将寺内和尚又全部迁往附近三皇观和车堂观,整个寺庙被作为校舍使用。上世纪60年代“破四旧”风潮中,殿中大佛被砸毁,同时磨损了大量珍贵石刻、佛像,用墨汁污损梁上题字,只有正殿等建筑被用作学校礼堂和教室得以幸存下来。
龙台寺现貌
“龙台寺前有石狮一对,甚为雄伟”
在参观完龙台寺后,现年75岁的老人张道政介绍,关于龙台寺,人们说得最多的还是以前山门外的那一对石狮子。“我记得,那一对石狮差不多有两层楼那么高,狮子头朝下,脖子上系着铃铛,前脚下踩着个小狮子在玩耍,活像真的一样。,我们小时候在石狮子脚下,几个人坐在一起还玩过扑克。石狮子前有一个广场,可以摆24桌坝坝席。”
以前曾是专职文化站干部的魏兴春说,他专门翻阅了1959年《广安县地方志略》,发现所记广安名胜古迹18处,专门提到“龙台寺前有石狮一对,甚为雄伟”,可见石狮有名确实不假。张道政老人的叙述不免夸张,也有出入,但这对石狮能名列“龙台八景”,记入县志,自然有其不同于一般石狮之处。幸运的是,在《广安县地方志略》一书中,还可以看到一张模糊不清的石狮黑白照片,在山门前那棵高大的黄桷树绿荫下,一只3米多高的雄狮坐立在基座上,仰天怒吼,声震四方,威仪凛然。不幸的事很快发生了,1966年9月,广安县各种名目的红卫兵开始走向街头,横扫“四旧”,石狮连同附近冲相寺400多尊摩崖佛像、恒升淡家牌坊等大量石刻和古建筑被毁。
魏兴春介绍,龙台寺石狮对杨森而言,不仅是他儿时美好的记忆,也是激发他跌宕人生的起点。在其退居台湾所著《九十忆往》一书开首部分即写到,在他的家乡广安县龙台乡那座历史久远、巍峨宏伟的龙台寺大门前,雄踞着两座高大雄伟的石狻猊(Suān ní,狮子的别称),高有一丈(3.33米)多,用整块白石雕成,生动活泼,作龙拿虎掷而怒吼状,不同于一般恹恹欲卧的睡狮。在他一生去过的地方,不论故宫还是各国的寺庙前,所见雕刻的石狮,没有比龙台寺的狮子更高大威猛生动的。听说当年监院僧人为了树立龙台寺威严壮观的形象,不计金钱,寻觅巨石,苦心设计雕琢了这一对巨大的石狮造像,然后伐木作滑车,聘用数百民工推拉,用了10年时间,才最终将石狮搬至寺前,这就是愚公移山的精神啊。可见凡事必须有艰难付出,才会有惊人收获。小时候听家乡父老讲述这件事时,杨森就想,如果能够以僧人雕塑、搬运石狮的精神去创造事业,怎么可能不成功呢?这对于他后来一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沙溪河穿街流淌 百年老街有江南水乡的景致与韵味”
走出龙台寺,就是龙台老街,只见商铺林立,修旧如旧,地面有明显修缮过的痕迹。“我们这条老街与龙台寺相伴而生,存在几百年了,当场天人来人往非常热闹。中间有一座石墩桥跨河连接东西,让老街有了江南水乡的景致与韵味。为了排除安全隐患,去年镇上斥资对老街的路面进行了修缮和对部分危房进行了加固整治。”对老街深有感情的81岁老街居民任帮平告诉记者。
老街修旧如旧
据任帮平介绍,龙台寺庙建成后,人们在寺前建房修道,形成街区;又在附近建禹王宫,修三皇庙,沙溪河穿街而过,石墩桥跨河连接东西,到清末民初,逐步建成了长500米的老街。
龙台老街的建筑为悬山式穿斗结构,小青瓦屋面,多为二层,雕花栏杆围就的楼台,民居错落有致的布置,虽经百年风雨,仍然硬朗结实。青石条铺的街道,虽然车压人踩,还是那么平整。令人称奇的是,沙溪河穿街流淌,与代龙河在境内汇合后,注入渠江,让龙台镇有了江南水乡的景致与韵味。河的两岸,一边是粉墙黛瓦,一边是翠竹亭亭玉立。翠绿的竹树掩映着院落,女人们站在河水没膝的岸边洗衣,棒棰声混合着欢笑声,一条河上就有了生气。有人在清澈的岸边垂钓,小孩则在河边追赶鸭群,打着水漂。
沙溪河穿街而过有江南水乡之韵
历经苍桑岁月,龙台老街仅存禹王宫寺庙大殿和革命烈士杨汉秀故居。
禹王宫,位于龙台寺前200米处。始建于宋代,毁于民国二年(1912年)。门前原有两对约5吨重的大石狮子雄蹲两侧。共有四重殿,前殿尚存,拾级而上有一座古色古香的牌坊,石碑上的功德碑依稀可见。二、三、四重殿的基础还在,层层石级可看出往日的辉煌。前殿目前为龙台寺社区的办公用房。杨汉秀故居,位于禹王宫前50米处的龙台街123号附5号。是解放前夕被国民党杀害于重庆金刚坡的革命烈士杨汉秀的故居,占地约400平方米,为九通街房形式。上下二层,砖木结构,下面作商业用,上面作住宅。后面的二层上有通房的走廊,一层后面有通房搭了半间,用作厨房和堆放杂物的房屋,目前为社区居民的私有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