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上午,省卫生健康委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老干部老同志报告会暨优秀人才证书颁发仪式。
据悉,全省卫生健康系统有105位同志获得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委党组书记沈骥、主任何延政分别为获此殊荣的代表发放纪念章、赠送鲜花。会上,宣读了聘任第三届四川省卫生健康首席专家、领军人才、第二届四川省临床技能名师和第八批四川省基层卫生拔尖人才名单,并举行优秀人才代表颁发证书仪式。
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原主任、主任护师成翼娟老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原正畸科及教研室主任陈扬熙老师,原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疟疾研究室主任、卫生部疟疾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疾控中心陈怀禄老师,第二届四川省十大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1岁的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曹吉勋老师先后作典型事迹发言。
沈骥指出,70年来,四川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全省居民健康水平超过中等发达国家。1949年,全省人均期望寿命仅为35岁,孕产妇死亡率高达1500/10万,婴儿死亡率高达200‰。7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2018年,全省人均期望寿命达77.1岁,比1949年翻了一番多,高于俄罗斯(72岁)、土耳其(76岁)、巴西(76岁)等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全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8.2/10万,降低了98.8%;婴儿死亡率下降到5.48‰,降低了97.3%,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全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全省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大幅提高,全省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善,全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亮点纷呈,人民群众生育意愿得到更好满足。
沈骥回顾了70年来,四川卫生健康改革发展的主要历程。一是新中国成立后前三十年的四川卫生事业(1949年10月~1978年11月)。四川卫生人把防治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作为卫生工作的首要任务;遵循“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大力开展农村卫生建设,近20万赤脚医生队伍有效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现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身运动,人民健康水平迅速改善;加快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疾病防治和科研能力不断增强,高、中等医学院校建设获得较快发展,医疗质量不断提高。
二是改革开放前三十五年的四川卫生事业改革发展(1978年11月~2012年11月)。全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队伍得到快速发展,公共卫生、农村卫生、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坚持大力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改革和建设,落实政府在卫生领域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在突如其来的传染病爆发和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面前,四川卫生人临危不惧、全力以赴、成绩卓著;坚持创新发展,为我国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贡献四川力量。
三是新时代四川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2012年11月~2018年12月)。全省卫生健康党的工作全面加强,健康四川建设深入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公益性、公平性进一步彰显,卫生健康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正在得到改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