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6月15日,由共青团四川省委联合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科学技术协会、省社会科学院、省科学技术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学生联合会共同主办,成都中医药大学承办的2022年“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省赛决赛评选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如期完成。
据了解,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团队“四港医疗团队”在本届大赛中共8件作品入围省级决赛。其中“体医融合先行者—基于PSTR体医结合理论框架下服务体系”继入围四川省”互联网+“省级决赛后,再次入围四川省”挑战杯“决赛。
随着“全民运动"正式升级,我国运动人群数量急剧增加,但不科学的锻炼、运动训练或遭受运动损伤后未得到正确的康复指导,使我国运动人群数量在急剧增加的同时,受运动损伤困扰的人群也逐年增加。
PSTR体医结合理论框架(Prevention-Scientific training and Rehabilitation service system ;国作登字-2021-A-00084454,赵敬予)是就目前国内缺乏的体育、医疗相结合的服务体系,在团队指导老师指导下而制定的一套主要用于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率、提高运动表现,集预防、训练、治疗为一体的服务框架,致力于为体育生、运动爱好者、专业运动员,大健康人群等保驾护航。
团队基于框架下实践已有五年,且初见成效。作为一套主要用于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率、提高运动表现的集预防、训练、治疗为一体的服务框架,PSTR框架可广泛应用于临床、科研及教学领域,致力于有效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率、指导运动损伤康复、促进运动康复的长期发展。该服务框架的制定是基于已有研究、服务需要、体育教练、医生、康复治疗师经验等制定。致力于在积极预防运动损伤发生的同时,为顾客提供专业运动训练指导,循序渐进,因人制宜,以专业科学的运动训练指导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率,即使不幸发生运动损伤,有强大专业的康复治疗团队介入,为其提供康复治疗保障,使其能尽早回归训练、锻炼。“体医融合先行者—基于PSTR体医结合理论框架下服务体系”项目致力于打造体医融合实践新模式。
项目联合发起人孟祥志讲到:“在国家号召‘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之时,作为新时代新青年,国家在号召,我们在行动。PSTR体医结合理论框架是体医融合这一健康促进新模式下针对运动人群所做出的创新。该理论框架强调了必要运动防护、科学运动训练与损伤后康复治疗的有机串联与整体统一。基于此框架本团队已进行相关实践,并希望在未来基于该框架推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避免单纯的预防、科学运动或康复治疗带来的理念不连续和连续性不足等问题。本次参赛有赖于老师指导、队友襄助、亲朋支持。期冀在他们的关心与鼓励下我们四港医疗团队能为全民健康保驾护航,为祖国康复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团队成员邓洁月提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医学生,我们致力于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双创类活动中得到转换和应用,新时代青年学生应争当开拓创新的先锋。希望未来能同团队持续实践,升华PSTR体医结合理论框架,为祖国大健康事业贡献一份力。”
团队成员李芽琦讲到“作为团队一员我倍感荣幸。我深知奋斗的重要性,更明白创新的意义,在比赛及孵化过程中,不畏艰辛,坚持奋斗。我们致力于将康复治疗这份职业进行到底,为社会奉献出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项目指导教师四川省康复治疗师协会会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沙鑫副教授指出:“基于PSTR体医结合理论框架下实践所形成的创新项目,已经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大赛如“中国康复人创意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每一次参加比赛的同时,团队也对该体系进行了丰富和升华,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在这一项目的孵化下,该框架已获批国家版权保护中心知识产权保护,希望今后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中,出更多的成果,也尽快进行成果转化,真正服务于社会。”
项目指导教师绵阳市科技局首批科研助理田勇博士后指出:“该项目是运动康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范例,从专业学习到实践服务,再到创新构建服务框架,实属不易。所提出的PSTR体医结合服务框架关注预防、科学的运动训练、运动损伤防治、运动能力恢复,将体育运动与医疗相结合,重视运动损伤防治全程,强调预防、科学训练和伤后康复治疗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对运动损伤防治和运动能力恢复的康复实践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该团队开创体医融合实践新模式,团队成员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转化与应用,致力于为全民运动之路保驾护航,为全民健康之路添砖加瓦。
核心成员简介:
孟祥志,男,2020年推免至山东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运动损伤与防护。参与国家级重点课题、省级课题、厅局级课题5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3项,厅局级2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康复北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篇,体医融合、运动损伤相关临床研究在研论文5篇;申请国家专利授权、受理共5项,省级知识产权中心文字知识产权保护3项。参与专业相关科研创新竞赛获国家级奖项3项,入围省级决赛4项,并作为主要项目成员参与大学生竞赛排行榜前三的“互联网+”“挑战杯”大赛省级备赛项目(主要成员/专利发明人)7项;共同研讨提出“P-ST-R体医结合理论框架”“P-ST-R体医结合理论框架(改版)”等。
赵敬予,男,中共党员,应届本科毕业生,四川省优秀大学毕业生,研究方向为肌骨物理治疗,体医融合。主持四川省教育厅“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4项,其中一项国家级立项,省级立项三项,担任四川省卫健委项目子课题学生研发小组组长,主持校级科研创新项目两项,其中重点培育项目一项、科技园扶持项目一项;以第一作者发表期刊论文3篇、合作发表1篇。SCI、核心在投;申请国家专利授权、受理共14项(一作11、二作3)、1项国家版权中心知识产权版权保护(第一作者)及3项省级版权保护中心知识版权保护(第一作者/著作权人)。负责、发起的的项目在“互联网+”“挑战杯”等高水平创新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7项,省级获奖16项。2021年被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外聘为“创新创业大赛指导老师”,同年指导两校学生团队获“互联网+”等大赛国家级、省级获奖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