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荣丁镇马脑村阴雨连绵。雨后,山间云雾缭绕,成片的猕猴桃架依山势排列,翠绿的枝叶上挂着晶莹的水珠,饱满的猕猴桃正在套袋中孕育成熟,仿佛一幅山水画卷铺展开来。
这个位于乐山、宜宾、凉山三市(州)交界处的彝乡山村,正通过一颗颗猕猴桃实现着乡村振兴的梦想。
荒山披绿
撂荒地蝶变“聚宝盆”
“你绝对想不到,8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吴太全站在猕猴桃种植基地感慨道。
彼时的马脑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村民守着贫瘠的山地种玉米、土豆,年均亩收入不足千元。看着这番景象,在外经商成功的吴太全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为乡亲们做点什么。
马脑村海拔800米左右,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且有斜坡有利于排水、通风和管理,非常适合种植猕猴桃。2018年,吴太全毅然回乡,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创建马边马猴部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马边荣丁镇马脑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并投入800余万元流转了2000余亩土地建设猕猴桃种植基地,大力发展马边优质猕猴桃产业。
通过规范种植和精心管护,基地种植的猕猴桃长势喜人,且具有个大、皮薄、肉厚等优点,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2024年,园区产量达500吨,产值约500万元。
科技赋能
小果子成就大产业
走进猕猴桃种植基地里的“马边猕猴桃科技小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研究员涂美艳正带着学生蹲在地头查看猕猴桃生长态势。“这个品种的花芽分化有问题,我们正在试验不同调控方案。”她指着标记为“金红1号”的植株说。在这里,不止有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还汇聚了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西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校的力量。他们既是科研人员,也是行走的“田间医生”。
“以前我们种猕猴桃全凭经验,现在有了科技支撑。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还引进了避雨栽培、水肥一体化等10余项新技术,保障猕猴桃优质生长。”基地技术员王银富告诉记者,基地还建成了50亩种质资源圃,里面新西兰G3、东红、金红等几十种种苗长势喜人。通过保护和利用猕猴桃种质资源,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新品种和新技术,不仅可以满足市场对猕猴桃品种多样化的需求,还可以进一步提高猕猴桃的产量和品质。
在科技的助力下,加之本身的地缘优势,基地猕猴桃糖度高达20%。“我们的果子不仅甜度高,而且耐储存,市场竞争力强。”吴太全自豪地说。
为让猕猴桃更好地储藏、保鲜、挑选,基地还打造了冷链仓储中心,配备选品机器、自动化分拣线。每到采摘季节,这里便成了繁忙的“中转站”,一箱箱经过精准分选的猕猴桃快速入库暂存,既锁住了鲜果的新鲜口感,又能错峰上市,让猕猴桃卖出好价钱。
此外,基地还积极延伸产业链,开发猕猴桃果干、果酒等深加工产品,并通过微信小程序实现线上销售,拓宽增收渠道。探索“猕猴桃+油菜+大豆”粮经复合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一地多收”。
三产融合
产业链延伸幸福链
“以前我们种玉米,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在猕猴桃种植基地务工,我和父亲两人一年能挣8万余元。”村民张跃富高兴地说。
看着漫山遍野的猕猴桃,吴太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猕猴桃种植基地采用“园区+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300余名周边村民就业,发放工资200余万元,给村集体经济分红20余万元。
同时,在基地的带动下,2024年马边彝族自治县猕猴桃经营主体高达31家,覆盖全县7个乡镇27个行政村,投产面积达6500亩,产量达5800吨。通过“园区+多元化经营主体+农户”建立订单生产、品牌共享增值、土地租金、带动务工等多元化联农带农机制,全县猕猴桃园区主导产业产值达6000余万元。
站在基地,昂首远眺,白云如烟,山景壮阔。吴太全又开始思考下一步走向:要让基地实现从单一农业到农旅融合。
早在3年前,吴太全就在基地里种上了樱桃树、桃子树、李子树等。每年春天,漫山遍野的樱花、桃花、李花交相辉映,不同季节还有不同品种的果实成熟,成为基地农旅融合发展的“加分项”。
“我们正在建设民宿和农家乐,打造集采摘、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农旅综合体。”吴太全说,要让“流量”变“留量”,游客既能采摘当季果蔬,品尝地道农家美食,还能体验手工制作,参与农耕文化研学等活动。
“以前村里年轻人往外跑,现在不少人都回来了。”村民们笑着说。产业兴旺了,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乡村振兴的蓝图也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面对未来,吴太全信心满满,他要继续深耕猕猴桃全产业链,拓展农旅融合新场景,推广“农业+科技+旅游”模式,让马脑村在产业振兴中焕发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