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芳勤:古稀党员的家国情怀

2019-11-04 17:17 唐甫成 赵文静 2105 点击

他,是一门心思为山寨人谋幸福找路子的“老党员”;他,是让妻子心疼却又不得不支持他工作的“倔老头”;他,是带着村里人勤劳致富的“领头羊”。他,就是巴中市南江县桥亭镇山寨村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68岁老党员——袁芳勤。

“老党员”参加学习不缺位

“桥亭镇党委组织我们党员去南江烈士陵园开展了革命传统教育,聆听王瑛先进事迹讲解……组织始终记得我们这些‘老骨头’。”袁芳勤激动地说。

“村上建了主题教育微信群,通过微信群推送学习资料、上传学习照片、知识点竞答、视频教学、发布‘三会一课’内容及时间等。”山寨村支部书记余大奎打开主题教育微信群说,“让人感动的是,虽然袁芳勤年近古稀,双目失明,但无论天晴下雨、酷暑严寒,他从未缺席过‘三会一课’;对近8000字的新《党章》,他能一字不落的背出来。”

1987年12月,只念过一年多书的袁芳勤决定开始学习《党章》。不识字怎么办?“找师傅教啊”,袁芳勤指着旁边的妻子张仕琼笑了笑。张仕琼说道:“记得老袁第一次学《党章》,那时候我们还在一起参加集体生产挣‘工分’,白天辛苦了一天,晚上还要教他读《党章》,我一句一句的念,他一句一句的跟读。”就这样,历经30多个春秋,《党章》的每一项内容深深地刻在袁芳勤的心里。

“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钱。这一首顺口溜算是80年代山寨村村境的真实写照,常年干旱,没有一寸公路,更不说照上电……”在村委的组织下,七八个党员搭着板凳坐在袁芳勤家的院坝里,认真的听着袁芳勤讲《党章》、讲山寨村的发展史。这种“板凳”党课,在院坝里能看见,在田间地头也能看见,村里人打趣的把“送教上门”的志愿者称为“泥腿子”干部。

“我看不见,不能及时学习最新的政策,针对我这种残疾党员,还有专人上门读给我听,多好啊!”说到这里,袁芳勤又笑了。针对年龄偏大、行动不便的老党员、离退休党员,在推进主体教育工作中,南江县以党支部为单位,成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通过送文件、读政策、讲党课等“送教上门”的方式,帮助这一特殊群体及时参加学习与教育。截至目前,南江县组建微党课志愿者服务团队560支,开展党课宣讲600余场,受教党员、干部、群众累计3万余人;针对在外农民工党员,打造“微格化”学习课堂,利用“南江智慧党建”“掌上南江”等微信平台,开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栏,定期推送“微党课”;成立“南江县驻烟台、驻西安农民工服务管理”等党组织,寄送《党章》《摘编》《纲要》等必读书目,采取“1+N”的方式建立联络台账,党支部每半个月电话了解1次学习心得,提升学习实效,实现党员学习全覆盖。

“倔老头”不忘初心作奉献

1970年,袁芳勤响应党的号召修襄渝铁路,成为一名优秀的爆破员;1972年,在重庆煤校担任民兵连连长、团支部书记;1976年回到桥亭镇,在桥亭公社担任出纳员;1988年,担任山寨村村文书……种种经历,让“入党的种子”悄悄埋在了袁芳勤的心里。1988年7月,袁芳勤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全面开展,让我再次回忆起入党的初心,无论我们走得多远,我们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回想起年轻时的事,袁芳勤脸上可见幸福的笑容。1988年,时任村文书的袁芳勤把山寨村落后的现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思来想去,决定先解决村里人照明的问题,袁芳勤和村上干部开始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当村里准备通电的消息传开后,村里一下子沸腾起来,但想到要通电到户,人均需要150元的费用时候,村里大多数人沉默了,想是想,可短时间哪拿得出这么多钱?这个问题困扰着村里人,更困扰着袁芳勤。

三天后,施工队进了村。这让全村人都十分惊讶,知道实情的张万正把真相说了出来:为了村上能顺利通电,袁芳勤瞒着妻子把家里唯一值钱的8头牛全部卖了,还到银行贷了款。“家里值钱的东西都被老袁卖的卖,抵的抵,全垫在通电上去了,自己家的电表都是我在山上采摘中药材换来的。要是哪户没钱买皮线,老袁就自掏腰包给他买。电网安装期间,我就天天负责给施工队煮饭,高峰时期一顿甚至有二十多人吃饭。”张仕琼回忆起那些“苦日子”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再苦再累我也支持他。”

1993年1月,村里进行农网升级改造,袁芳勤带头组织改造。在一次施工时,袁芳勤不慎从电线杆上摔下,左手重伤,需要在家休养一周。可刚过三天,他又出现在电线杆上。余大奎回忆说:“紧线的时候,袁芳勤的伤口重新裂开直流着血,我们劝他回家休息,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村上的事怎么能不参加呢?’”后来,袁芳勤便有了“倔老头”的称号。

2009年农历小年后的第一天,袁芳勤的家里来了一群老熟人——山寨村的老党员。“要致富,先修路。老袁,大家都听你的,你帮我们做做工作……”原来,他们正在谋划改善山寨村的交通现状。怀揣着一颗为老百姓办实事、谋出路的赤诚之心,袁芳勤和大伙儿挨家挨户为修公路筹“集资款”,凭借群众对他们的信任和口碑,筹款意外的顺利,仅一个晚上,集资款就全部筹齐了。

“感谢我们村的那一群老党员,特别是老袁,带领大家凑款修路,如果不是这条路,我家的房子现在都还修不起。回想起来,当初捐款是捐对了”。二社贫困户王芳回想起当年筹款修路时满脸笑容。

“不图什么,只觉得自己是共产党员,应该这么做。”这是袁芳勤对党的誓言,他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这句誓言,支撑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倍加努力为党和人民工作,支撑他仍然心系组织,发挥余热、奉献力量。

“领头羊”自力更生作表率

1996年,袁芳勤不慎伤到视觉神经,导致双眼失明。“考虑到老袁家庭困难,村民们几次建议给他评低保,推荐他为精准扶贫户,他都毅然拒绝,表示要把机会让给更需要帮助的人……”对于老党员袁芳勤的慷慨,村支书余大奎深有感触。

“我是党员,怎么能给国家和集体增加负担呢?国家政策是好,但我们不能等、靠、要,必须自力更生,才能致富。”袁芳勤总是这样说。只念过一年多书的袁芳勤深知想致富光靠原始的肩挑背磨是不行了,关键还是要有产业发展。只有依靠发展长久产业支撑,才能真正摆脱贫穷。

南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2014年以来,该县实施“产业+扶贫”,在全县推行“借羊还羊”模式,这对于一门心思想让山寨村摆脱贫穷的袁芳勤来说是再好不过的消息了。他觉得,自己的困惑终于有了解决办法。

“山寨村气侯适宜,牧草充足,发展养殖黄羊有较好的优势。”袁芳勤主动向村“两委”提起养殖黄羊的事。说干就干,袁芳勤拿出家里的积蓄,到县里购买了三十只黄羊。袁芳勤和妻子张仕琼每天起早贪黑,把小羊崽当做自己的心肝宝贝一样精心照料。功夫不负有心人,袁芳勤家的黄羊由三十只变成了八十多只,赚回了第一桶金。

袁芳勤欣慰地说:“我养殖黄羊成功了,给老百姓作出了好的示范,他们就更加信任我了。”村里很多人看着袁芳勤家发了“羊财”,也“蠢蠢欲动”,跟着养羊。“我是扛着锄头从黄土地里走出来的,也是跟着桥亭镇一路走过来、成长的,现在的美好生活,是袁芳勤带着我们赶出来的,我们群众打心底感谢他。”尝到养羊甜头的三社村民刘金美高兴地说。

袁芳勤同志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是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砺炼出来的忠诚卫士,更是在基层一线服务群众过程中锻造出来的老干部。他的事迹令人动容,平凡中见伟大、朴实中显崇高,展现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的优秀品质。全县通过千千万万像袁芳勤这样的老党员示范带动,为民谋利的不辞情怀,让全县老百姓生活过的美滋美味。

热点推荐
HOT
直播|2023川澳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产业创新专场
直播|2023川澳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科研学术专场
直播|2023川澳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
大会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澳门科技大学为促进中医药发展而创办的,2020年、2022年分别在绵阳、德阳召开,今年为大会第三届。本次会议已收录在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指南(2023)》,是具有国际国内引导力、影响力的重要学术会议品牌。 本次大会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澳门科技大学、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内江市人民政府主办,四川省科协学会服务中心、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内江市委组织部(人才办)
点亮精神火炬 弘扬科学家精神
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浓厚节日氛围,5月29日,省科协、省委宣传部、科技厅、省国防科工办、中科院成都分院在成都共同举办第四届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暨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四川启动仪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菲、省政府副省长郑
直播|第四届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暨5.30“全国 科技工作者日”四川启动仪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 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 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之 际,举行第四届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暨5.30“全国 科技工作者日”四川启动仪式,营造浓厚节日氛围,进一步激励广 大科技工作者筑牢信念信心、矢志奋斗拼搏,聚力科技攻关、勇 于创新创造,为我省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
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将于5月24日~26日在德阳举行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部署,5月24日~26日,由省科协、省委组织部、科技厅、财政厅、人社厅、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等16家单位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将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主题为“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来自全省各市(州)在农村创新创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带领乡村振兴
赵晓明:给深海油气田做“CT”
人物名片:赵晓明,西南石油大学教授,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西南石油大学“深水沉积与油气地质”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自然资源部第七批全国油气督察员,担任中国科协十大代表、中国石油学会油气藏开发地质学组学术委员、四川省石油学会地质勘探专委会副秘书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如果把深海油气田比作人体,通过我们自
勇当科技创新“追梦人”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2022年5月,由泸州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市科技和人才局共同开展的第二届泸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结果揭晓。先明春、赵静、许德富、李于兴、袁海通、张春祥、陈燕华、姜鲜、钱康亮、蒋坤苹10人获泸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他们,是科技创新的“追梦人”,也是追梦之人的指路明灯。他们或扎根于基层,或投身于新开
隋立起:推动新能源汽车走进千家万户
隋立起审查项目进度和客户诉求 王春艳 摄 人物名片:隋立起,宜宾丰川动力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工程师,长期从事电驱动系统多体动力学仿真、参数辨识、不确定性建模领域的研究和电驱动系统开发工作,所开发的多档位电驱动系统实现了“无冲击”。2022年,被评为宜宾市“最美科技工作者”。一大早,宜宾丰川动力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隋立起到达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排查各项产品开发的进度和客户诉求,之后就进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4月3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新华社北京4月3日电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3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我们这一代共
直播|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初创组
5月24日—26日,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以“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为主题,以激发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热情为核心,以竞赛活动为举措,以项目推介为途径,以成果展示为载体,搭建展示交流、资源对接和项目孵化平台,旨在发现一批在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方面卓有成效的农村乡土人才,示范引领更多的农村乡土人才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直播|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成长组
5月24日—26日,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以“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为主题,以激发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热情为核心,以竞赛活动为举措,以项目推介为途径,以成果展示为载体,搭建展示交流、资源对接和项目孵化平台,旨在发现一批在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方面卓有成效的农村乡土人才,示范引领更多的农村乡土人才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直播|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成熟组
5月24日—26日,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以“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为主题,以激发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热情为核心,以竞赛活动为举措,以项目推介为途径,以成果展示为载体,搭建展示交流、资源对接和项目孵化平台,旨在发现一批在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方面卓有成效的农村乡土人才,示范引领更多的农村乡土人才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直播|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乡村振兴帮扶重点县及技能技艺组
5月24日—26日,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以“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为主题,以激发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热情为核心,以竞赛活动为举措,以项目推介为途径,以成果展示为载体,搭建展示交流、资源对接和项目孵化平台,旨在发现一批在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方面卓有成效的农村乡土人才,示范引领更多的农村乡土人才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直播|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及颁奖典礼
5月24日—26日,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以“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为主题,以激发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热情为核心,以竞赛活动为举措,以项目推介为途径,以成果展示为载体,搭建展示交流、资源对接和项目孵化平台,旨在发现一批在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方面卓有成效的农村乡土人才,示范引领更多的农村乡土人才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阅读下一篇

农家女返乡创业产品远销东南亚

按图裁剪、缝绣、熨烫、接待顾客、挑试服装……在泸州市纳溪区永宁街道朱坪村,肢残农家女易堂智用心经营着自己的服装事业。从小家境贫寒的她,历经20余年的打拼,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服装厂,每年有30余万元的利润,还带动周边30多个姐妹实现居家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