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安市邻水县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保障优化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为目标,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为重点,以项目工程建设为抓手,加大资金政策整合力度为保障,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变化规律,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全力打造青山绿水,发展富民产业,着力构建美丽乡村,让群众享受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实施矿山环境整治工程 夯实金山银山理念
通过对椿木、城北、八耳、复盛等10多个乡镇的矿山环境治理和工矿废弃地复耕,清理废弃矿渣45万立方米,修建堡坎630立方米,沟渠1420米,复绿100公顷,解决了矿区350人饮水困难,改善了辖区矿山地质环境条件。该项目工程的实施,有效预防了地质灾害,夯实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实施森林生态修复工程 再现绿美秀色青山
在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进行森林生态修复,2018年实施华蓥山(邻水县段)人工造林1892公顷,其中通过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中央专项资金实施华蓥山造林绿化工程970.58公顷,利用新一轮退耕还林、造林补贴、天保公益林建设项目人工造林921.42公顷。在城北、椿木、八耳、丰禾、冷家、观音桥等乡镇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在现有森林生态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绿化、彩化、美化,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森林修复。
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工程 引入业主发展现代农业
该县对长安、冷家、兴仁、石滓、观音桥等17个乡镇的60个村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加强田网、路网、渠网、机网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432.12公顷,修建山坪塘85座,修建蓄水池94口,坡改梯457.93公顷,石漠化整治122公顷。对城北、椿木、八耳、丰禾、冷家、观音桥等乡镇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在现有森林生态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绿化、彩化、美化,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森林修复。大力推广PPP模式参与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建设,全县实施的102个子项目中,有8个项目采用PPP模式,投入资金总计86981.82元,撬动社会资本企业投入90586.87万元,有效地缓解了市县两级配套资金短缺问题。并通过流转土地,引入业主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开拓农民增产增新路径,助推乡村振兴。
例如长安乡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总投资21086.75万元。其中,中央奖补资金1794.44万元,地方资金3895.2万元,整合资金5758.18万元,PPP资金8003万元,企业投入1635.93万元。累计完成土地平整1923.67公顷,建设蓄水池、灌溉池139口,整治山坪塘16座,灌溉排水工程建设28千米,坡改梯85公顷,田间道路23.1千米。充分利用该区域便利的水源、优良的生态环境条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发展绿色葱蒜、大头菜等蔬菜,建成山区蔬菜基地5000亩,发展柑桔、桃李、葡萄、花椒等经济作物1.8万亩,中药材4100亩,花卉苗圃3050亩,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总投资3275万元,大力实施柑子镇、观音桥镇、冷家乡土地整理整治项目。通过实施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工程措施,实施格田整理3337.35亩,坡改梯1275.75亩,排灌渠7.039公里,建成田间道路20.36千米,生产路31.19千米。打造了“田成块、路成行、渠成网”的生产环境。同时,利用项目整合地方产业,引进了柑子镇万亩李子产业基地,冷家乡樱花旅游产业基地,观音桥镇万亩柑橘园,依托村办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采取土地银行发展模式,大力推行“公司+专合组织+农户”“公司+大户+农户”等联合生产经营机制,鼓励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二次分配等方式,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把流转土地农民全员吸纳为新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会员或村办企业入股人,实现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强、群众增收致富、公司发展壮大的多赢目标。基地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6000余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初步建成主导产业特色鲜明、人居环境优美整洁、村庄管理规范有序的新农村。
实施流域整治工程 优化城乡人居环境
以优化城乡人居环境,提升群众生活质量为导向,大力实施流域整治工程。在县城及所有乡镇场镇范围及御临河、大洪河流域建设污水处理站100余座,配套建设污水管网122.31千米。在御临河流域和大洪河流域乡镇进行垃圾收运体系建设。完成御临河和大洪河流域畜禽养殖面源污染治理。在大洪河核心区域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主要包括河滨岸线整治、湿地恢复建设、湖滨缓冲带建设、饮用水源地建设四个方面。对柑子、城南、高滩、新镇等乡镇实施河滨岸线整治。
总投资8002.9万元,高标准建设第二污水处理厂,增强治污能力,提升江河水域整洁度。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城镇污水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一级A标准,通过增加数量,扩大规模,精选设备,高效运转等方式提高污水处理能力。现日污水处理量达到3万吨,它的建成投运极大地推动了该县水治理工作,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起到积极作用。目前,全县已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41座,在建4座,正在建设村级污水处理站79个,16个重点沿河乡镇二级管网建设全面完成,计划2019年实现所有乡镇污水处理二级管网全覆盖。
实施水环境治理工程 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不断加大投资、开展河岸绿化和河流治理等系列行动。全面推行河长制,设立县级河长12名,乡级河长102名,村级河长952名;大力开展用双脚丈量每一条河行动,实施“一河一图、一河一策、一河一档、四张清单”措施,围绕“蓝天、碧水保卫战”等八大行动全面开展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和工作,基本实现了水清、岸绿目标,为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施长安环线工程 融合乡村产业发展
综合考虑自然生态系统性和功能完整性,计划总投资25762.49万元,大力实施以黄泥坡、贵人槽生态扶贫项目为主体内容的长安环线项目建设工程。该项目建设工程以铜锣山和御临河流域完整生态系统为修复单元,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点围绕铜锣山山体破损、土地退化、水环境失调和生物多样性破坏进行工程选址。采取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生物多样性重组,将区域内耕地、林地、湿地整理与建设用地布局相结合,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打造规模集中连片的生态系统复合格局,保护自然资源,打通生态廊道,促进水产养殖和扶贫旅游观光开发,增加农民收入。该项目建设内容分布城南、长安、冷家、观音、柑子等5个乡镇,重点区域位于长安乡秀峰村、大堰村、金垭村、金钟村等4个村,项目建设内容主要由湿地修复、流域生态治理、公厕建设及污水治理、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山地特色产业扶贫等7个部分组成,项目建设性质为新建。
实施综合整治,提升恢复能力。严格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保护耕地为重点,努力提高耕地利用率。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等原则,实施土地调型5970亩,地貌重塑、土壤重构,将耕地坡地适度调平、整理,优化耕地布局、增加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提高耕地利用率。进行“田网、路网、渠网、机网”配套,建设蓄水池、灌溉池103口,整治山坪塘8口,安装输水管线16千米。为达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目标,对区域内的小流域进行保护性治理,进行溪流岸线修复,对溪流河道进行清理,实施生态保护区治理1083公顷,湖滨带缓冲带项目100公顷,人工造林1170亩,合理布局新修村级污水处理站6座,达到人工净化水质与自然生态恢复相得益彰的目的。
发展富民产业,助推乡村振兴。该项目区内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助推一二三产业整合发展。充分利用该区域便利的水源、优良的生态环境条件,发展绿色葱蒜、大头菜等蔬菜,建成山区蔬菜基地5000亩,发展柑桔、桃李、葡萄、花椒等经济作物1.8万亩,中药材4100亩,花卉苗圃3050亩。因该区域有着品质优良、色鲜味美的蔬菜基地,已发展种养殖专业合作社32家,建成咸菜加工厂1个。注重农旅深度融合,以生态为基,把保护修复后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该区域对旅游环线上1000户农房进行风貌塑造,对黄泥坡、张家湾、上黄家大湾、小大屋基湾、新房子湾整体院落进行提质升级。以修复的自然生态为景观,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旅游灵魂,对文化历史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和古院落进行保护开发,重点修复了青石台子、棕树湾、大屋基等3处院落,建成金垭农耕文化馆、村史馆、知青室,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风、一村一韵”的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
据了解,通过大力实施项目工程建设,目前邻水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3.26%,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8%,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1%,水资源利用率达16.47%,历史水土流失治理率42.08%,御临河流入重庆的出境界(御临)断面水质达到Ⅲ类、大洪河流入重庆的出境界(黎家乡崔家岩)断面水质达到Ⅲ类。城镇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目标得到初步实现。在该县县域内,青山绿水的轮廓正脉络清晰的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