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渠县科协工作人员到马鞍农业农民专合社指导工作。

渠县科协工作人员到大山社区指导电商工作。

徐倩(右)向种植户了解情况。
乡村振兴,科技为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如何打破“科技单向输送” 壁垒,让技术真正扎根乡土、破解村民急难愁盼问题?今年以来,达州市渠县科协以“我为家乡献一策”活动为突破口,在宝城镇马鞍村探索出“群众提需求、科协找资源、多方齐发力”的科技助农新路径,用精准服务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村民富、乡村美的新图景。
从“送技术”到“接诉求”
科技服务瞄准民生痛点
“我们村大半农户靠种植白芍等中药材为生,可白芍收下来只能卖鲜货,每斤就几块钱。去年病虫害来了,我凭老经验喷药,不仅没把病治好,还把半亩地的药材烧坏了!”近日,笔者在马鞍村遇见当地种植户魏煜华时,提及曾经的困境,他言语间满是无奈。
这样的难题并非个例。中药材附加值低、病虫害防治缺技术、生产遇困无门路,是村里20余户种植户的共同痛点。以往,村民遇到农业难题,要么凭经验“瞎琢磨”,要么辗转求助,始终难寻有效解法。
渠县科协分管科普工作副主席张利林介绍,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县科协也组织专家、农技人员进村开展技术培训,但效果始终不佳。针对这一现状,今年创新启动“我为家乡献一策”活动,以“村民点单”为核心,科技服务重心从以往“专家送什么”转变为如今“村民要什么”,让技术精准对接村民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为家乡献一策”活动中,渠县科协并非“单打独斗”,而是联动村“两委”、县农业农村局、企业、电商平台等,形成分工明确的“路线图”:村“两委”协助县科协收集村民实际需求;县农业农村局侧重基础技术推广,制定种植标准,开展系统培训,帮助村民掌握“种得好”的基本功;县科协则当好“资源枢纽”,联系科研院所专家、引入企业设备、搭建电商桥梁,帮村民实现“卖得好”。同时,各方每周交流进展、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得效率倍增。
从“口头诺”到“实事单”
制度保障服务落地见效
今年6月,渠县科协在马鞍村开展了首轮村民意见收集,共收集到9条意见建议。据悉,中药材初加工培训、电商销售对接等意见得以优先推进。“这些意见能够优先推进,是因为覆盖多数村民,且影响到大家的生产生活,落地后还能快速见成效。”渠县科协科普股负责人刘黄飞说,初加工能提升产品价值,电商能拓展销售渠道,这两件事解决了,大部分种植户都能受益。
站在马鞍村公告栏处,笔者看到,23条服务清单格外醒目,每条都标注了“服务内容、责任人、完成时限”,一目了然。清单内容涵盖技术培训、电商对接、专家服务等,更包含了村民急需的“硬件支持”:针对灌溉效率低,安排技术人员指导安装节水设备;根据药材种植区分布,联合专家规划产业道路,解决运输难题……“这些都是挨家挨户问出来的。”渠县科协清单制定负责人罗辑说,每一条清单都对应村民的真实诉求。
据介绍,为确保任务按时完成,责任人需提前与专家、合作单位签协议定标准,同时储备备选资源,避免“专家出差、培训取消”;每周召开进度会,预判问题提前应对。村民则是“监督员”——每月更新进度,有疑问随时咨询,还能通过意见箱、监督电话反馈意见。
“有验收、有追责,清单才不会‘打水漂’。”渠县科协主席徐倩说,任务完成后,还要“严验收”。例如,中药材加工培训结束后会组织“实操考核”,村民现场加工药材,由专家和村干部打分,合格才算完成;道路修好后,邀请村民代表查验硬度、宽度,满足运输需求才算通过。
从“挂墙上”到“长地里”
专家下沉田间“传经送宝”
“白芍叶片发黄?您别慌,我下午就到田里看看!”不久前,马鞍村“专家小院”的科技专家接到村民求助电话后,当天便带着检测设备赶到田间。经现场检测,确定病因是真菌感染,专家当即指导村民调配药剂、规范喷洒,及时遏制病虫害蔓延,避免了更大损失。
这一幕,是“专家小院”打破“一阵风式帮扶”的日常。
为让科技服务“不断档、不缺位”,渠县科协联合县农业农村局定制“定期坐诊+按需响应”模式。专家每周固定2~3天在“专家小院”坐诊,同时24小时保持通信畅通,村民遇到紧急情况可通过联络专员快速对接。“以前病虫害来了,只能等收购商来支招,经常错过最佳防治期。现在专家随叫随到,心里踏实多了!”种植户的感慨,道出了“在地化”服务的价值。
渠县科协学会股负责人幸瑞介绍,考虑到马鞍村主要种植白芍、丹参等中药材,专家们摒弃“通用教材”,将培训内容与作物品种、生长季节深度绑定。春天讲育苗,从选种、催芽到温湿度控制,手把手教学;夏天讲病虫害防治,针对白芍根腐病、丹参叶斑病,现场演示症状识别、药剂选择方法;秋天讲初加工,拿着村民种的药材,演示切片、烘干、储存技巧……
更关键的是,专家还在村里培养“本土技术骨干”——从种植能手中选出潜力户,手把手教授病虫害识别、土壤肥力检测方法。“就算专家暂时走了,我们也能自己解决常见问题,还能帮助其他人!”被选为本土技术骨干的村民黄立自豪地说。同时,渠县科协同步为本土技术骨干建档案,组织交流再培训,搭建线上平台对接专家,确保“专家走了,技术不断代”。
从“土疙瘩”到“俏商品”
全链服务提升中药材价值
“以前10亩白芍卖鲜货,年收入仅3万~4万元。现在经过初加工,烘干包装后每斤能卖到20~30元,年收入约8万~10万元,翻了一倍多!”算起增收账,马鞍村种植大户王中华满脸笑意。
这一变化,源于科技对中药材“种植—初加工—电商销售”全链条的打通。在初加工环节,渠县科协引入家庭式烘干设备,因成本低、占地小、易操作,使得多数村民能够接受。针对部分村民买不起设备的情况,渠县科协帮忙“团购压价”,为资金困难户对接小额贷款,还联合村集体建设“共享烘干中心”,村民按每公斤4元加工费租用。
此外,渠县科协还主动对接拼多多、抖音等电商平台,计划开设“马鞍村中药材”官方店铺,打造区域品牌;同时与冷链公司合作,用智能温控保品质、借大数据优化路线降成本。“我们向电商平台介绍村里药材的品质——白芍有效成分高于行业平均,还有初加工保障;电商平台给予支持,开通农产品上行通道,活动期间还会投放流量,帮助我们宣传。”渠县科协电商对接人叶乐介绍,电商平台同时还会负责指导村民如何开网店、如何直播卖货。“以后药材不仅能卖到周边,还能通过直播平台卖到全国,说不定能成为‘网红产品’!”电商培训课上,村民们围着手机学直播,眼里满是期待。
从“要我振兴”到“我要振兴”
进一步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李大姐一开始说‘学技术没用’,看到邻居用专家的方法治好了病虫害、收成更高,主动来要培训名额。现在不少村民自发组织请专家下地,还组队研究直播卖货,干劲十足!”马鞍村村“两委”干部李斌斌说,村民的转变源于“看得见的好处”。
为提高村民提需求的积极性,马鞍村村“两委”开村民大会宣讲政策,村干部挨家挨户拉家常听诉求,公告栏实时更新诉求进展,邀请“科技受益户”现身说法,组织小型技术体验活动,让村民近距离感受科技实效。
可喜的是,如今马鞍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纷纷回乡开网店、办合作社、做中药材初加工,为乡村注入“新活力”。“以前村里没产业,现在药材能卖好价,还能搞电商,在家门口赚钱的同时也照顾好家人,比在外漂泊强!”35岁的陈明从广东回乡开起了网店,如今月收入达8000余元。
据了解,自“我为家乡献一策”在马鞍村落地以来,80%以上农户实现增收,人均年收入增长3000~5000元。
深秋的马鞍村,烘干房里机器嗡嗡作响,村民直播卖药材的声音此起彼伏……从中药材鲜货卖不上价的困境,到初加工技术落地后村民增收的喜悦;从过去村民“怕麻烦、不信科技”的顾虑,到如今主动“找科技、用科技”的转变——马鞍村的蝶变,正是科技精准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后 记
如今,“我为家乡献一策”品牌活动已在渠县三分之一以上的村镇推广:水果种植村引入保鲜设备、滴灌技术,破解“存储难、灌溉贵”问题,让“鲜果”变“鲜销”;畜禽养殖村推进疫病防控、智能监测,降低养殖风险,让“养殖”变“稳收”;茶叶种植村对接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让“茶叶”变“茶品”……各村镇结合自身特色“点单”,科技服务精准落地,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越来越多的乡村借助科技之力,走出了一条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振兴之路,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在渠县大地徐徐展开。(图片由渠县科协提供)




川公网安备5101070204365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