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走进广安市广安区恒升镇老场村的中药种植基地,迎面扑来的是沁人心脾的独特药香。放眼望去,绿色的田垄间处处是劳作的身影。
村民正在帮助业主收获药材川芎
工人们两两一组,分工明确:一人挥动锄头,弯腰将川芎从地下挖出,摆在一旁;另一人坐在小板凳上,将“初露头角”的川芎去土、装袋。
技术人员在指导村民收获药材川芎
“今年川芎又是一个好收成啊!”业主蒋祖云站在田间地头欣喜地说道,“收割完了之后,我们抽水整田为种植稻谷做好准备。”
48岁的蒋祖云是土生土长的恒升镇人。2019年,他带着外出务工积累的资金返乡创业,在本地流转500余亩土地,发展“稻药轮作”生态种植——每年4月中旬至8月下旬种植水稻,9月中下旬至次年4月轮作川芎、泽泻等中药材(其中川芎200余亩、泽泻150余亩)。
随着中药材市场需求持续旺盛,2022年他再次扩大规模,在广安区东岳镇新增流转土地500余亩。目前,他的两个基地年均带动周边3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每年农忙时,我都在蒋老板这里务工,每天工钱60元,既能照顾家里,又能挣钱,我很满意。”老场村村民刘祯文说。
为何采用“稻药轮作”?蒋祖云解释道:“川芎、泽泻种植对土壤和环境的破坏极小,适度提前收获也不会影响其品质,而且它们的生长周期能与水稻有效衔接,因此非常适合轮种。”他补充道:“我种植的中药材销往全国各地。去年,我一共销售了40余吨川芎(干品)、20余吨泽泻(干品),中药产值达136余万元。”
随后,记者随手拿起一株川芎仔细观察。其外观呈不规则结节状的拳形团块,颜色多为深棕色至棕褐色,表面粗糙且皱缩。顶端有一个类圆形的茎痕,下侧和轮节上分布着许多小瘤状的根痕,整体宛如历经风霜的老树根。
“品质好的川芎药材个头大、药香浓郁。你手里拿的川芎品质就不错,很受市场欢迎。”蒋祖云指着记者手中的川芎介绍道。为确保川芎的品质和产量,他定期指导工人合理施肥、防治病虫害,并引入机械化耕作和节水灌溉技术,有效提升了种植效率。“今年预计川芎产量增幅可达25%。”
“川芎是著名的川产道地药材,应用广泛。其根茎可入药,具有‘行气开郁、祛风燥湿、活血止痛’之效,是速效救心丸的主要成分之一。”恒升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胡明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