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没有“炫酷”的救援服、隔离衣;
他们没有“豪迈”的誓师会、请战书。
面对疫情,他们收好行囊,告别家人,逆行而上,来到需要24小时坚守岗位的疫情留置观察点,为留置观察人员服务。
在眉山,这样的他们,有许多许多个。
1月31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眉山市彭山区凤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处留观点,在封锁的大门外,与这里的医卫工作者对话聊天。他们说,来这之前,就已经懂得其中的含义以及肩负的使命。
医生冷小平:不敢跟家人视频,害怕他们担心
1月29日,正在下乡给返乡人员测量体温的江口卫生院医生冷小平接到通知:前往凤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留观点工作。
观留点无疑是最靠近“危险”的地方之一,一去就是10天时间。冷小平的父亲是一名老医生,他很理解儿子此时的心情,宽慰他说:“组织需要你,你就上。我会照顾好孙儿孙女。”
就这样,很少离家的冷小平收拾好行囊,来到了留观点。“在这种情况下,人人都会担心,但是作为医务人员,到疫情第一线是我们的责任,必须迎难而上。”
观留点的工作任务琐碎而繁重。冷小平和同事从早上八点开始,要对留观室进行消毒,为留观人员测量体温、记录身体情况,送去一日三餐,清理留观点各种垃圾……一天时间,这一套工作做下来早已是筋疲力尽。
尽管每天工作强度很大,但冷小平晚上常常睡不着觉,因为“想念家人”。“我女儿四岁半,儿子两岁半。有三天没见到他们了。”说到这,冷小平有些哽咽,使劲的眨着眼睛,可是眼睫毛上还是“不争气”的沾上了泪珠。“我不敢跟家里人视频,就是害怕他们担心。”
冷小平说,如今,已经慢慢适应了在留观点的生活,只要工作需要,就会坚持到底。
医生崔益国:想和女友敞开了谈谈,是否支持自己?
“我很想和女朋友敞开了谈谈,她到底支持我的选择不?”隔着留观点封锁的大门,全副武装的崔益国谈起女朋友,一双眼睛跳跃成弯弯的“月牙”,掩饰不住口罩里的笑脸。
崔益国今年30岁,是彭山区义和乡卫生院的一名临床医生。接到任务,崔益国和家里人简单沟通后,毫不犹豫就收拾好行囊,就出发了。
“工作繁琐忙碌,工作累了就在办公桌上简单趴一会儿,晚上还要填写各种记录,应对突发状况。”崔益国说,他和同事们要做的,就是把每一项细微的工作任务,都按照规范要求,严格做到位,不留任何死角。
这里共有留观人员12名。由于与他们“零距离”接触,崔益国和同事们必须时刻佩戴口罩,只有路过室外,才会偷偷摘下来喘口气,不过这种“待遇”也只有短短几十秒,之后必须再次带上口罩。
每天晚上与女友的微信时间是崔益国最开心的时刻。“彼此问候一下,叮嘱叮嘱。女友提出要来看我,但我都拒绝了。这是对留置人员负责,对我们负责,也是对她负责。”崔益国说,虽然没有问过女友,但他想,女友一定是支持自己的。
志愿者唐莉:我和儿子一起做志愿者,为抗疫做贡献
在凤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留观点里,还有一位志愿者大姐与冷小平、崔益国医生相伴。
这位志愿者大姐名叫唐莉,是一个普通的市民,也是两个儿子的母亲。在留观点里,她负责卫生以及其他杂事。虽然告别了家人,进入一个封闭的场所,每天从早忙到晚,但唐大姐觉得很有意义。
“有一天,我在朋友圈看到彭山在招抗疫情的志愿者,我就和小儿子一起报名了。”唐大姐说,儿子是一名医学专业的大学生,负责在高速卡口为过往的人群测量体温。“自己就来到留观点,在这里做做卫生什么的,都是些力所能及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唐大姐说;“现在国家面临疫情,正是需要大家出把力的时候。看到社会上抗击疫情的医生,还有许多乐于奉献的人,很受感动。我和儿子来做志愿者,出于能为抗疫做一点贡献的愿望,同时也希望以实际行动带动身边人感恩国家,感恩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