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扎根河谷 屏山茵红李从“鲜果难存”到“四季生金”

2025-11-21 09:10 黄梅兰 865 点击

王玉柱现场指导茵红李管护。    

陈惠在蒋坝村指导茵红李管护。    

茵红李饮品。    

初冬时节,金沙江的寒风掠过川南河谷,拂过宜宾市屏山县万亩茵红李果园。曾经缀满枝头的翠绿果林,虽已褪去浓荫,却在恒温冷库上方升腾的白雾中与加工车间里弥漫的果香中,延续着令人心动的“甜蜜生机”:经液氮保鲜技术锁鲜的茵红李,搭乘冷链车穿越秦岭淮河,直抵全国消费者果盘;蒸馏罐里酝酿的茵红李果酒,随着漫长时间的陈化,溢出愈发醇厚的果香,为果农们在丰收季后攒下又一份增收的希望。

这份藏在冬季的“产业暖意”,源头指向2024年落地生根的四川屏山茵红李科技小院(以下简称“茵红李科技小院”),它以科技为笔,在金沙江畔书写着茵红李产业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蝶变篇章。

茵红李种植

卡在“最后一公里”

屏山县地处金沙江流域河谷地带,得益于干热气候与富硒紫色砂岩土质,孕育出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茵红李——从明代农户零星种植李子,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选育出“茵红李”品种,再到如今12万亩种植规模、16万吨年产量、户均年收入超2.3万元,这颗果子始终是屏山农户的“心头宝”。

作为全国茵红李核心产区,屏山茵红李以糖度饱满、口感脆爽、果核易离的特质声名远播。然而,馈赠的同时,河谷地形气候的局限性也如影随形。长期以来,两大难题制约了产业发展:一是保鲜期短,鲜果采摘后仅7天就会氧化、软烂,损耗率高达30%;二是产业链短,仅以鲜果销售为主,产品形态单一,附加值低。“以前摘下的李子一周就软烂,只能贱卖,忙活半年赚不了几个钱。”站在自家果园里,屏山镇蒋坝村果农邓波回忆起过去的经历,满是无奈。

“我们也想过办法,比如建普通冷库,但效果不好,果子存放半个月就没了脆劲。”蒋坝村党支部书记喻刚说,村里也曾尝试引进加工企业,可因缺乏技术支撑,产品品质不稳定,最终不了了之。

屏山县科协主席陈光辉坦言,过去政府部门想推动产业升级,却缺技术支撑;科研机构有技术成果,却难落地田间;农户有需求,却找不到解决路径,“单一主体发力,始终破不了产业‘最后一公里’的困局。”

协同破局

科技小院成核心动力

针对产业痛点,2024年,由四川省科协牵头,联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屏山县科协、屏山县农业农村局等10家单位,共同组建了茵红李科技小院。这一“产学研用”协同平台的投用,让政策、资金、技术、市场资源实现高效整合。

“科协的核心作用,就是搭建‘桥梁’。”陈光辉表示,一方面向上对接市、县人民政府,争取到20万元专项研发经费,购置液氮储罐、恒温试验箱等设备;另一方面向下链接农户需求,通过农技协每周例会收集难题,再精准对接科研力量。

液氮保鲜技术的突破,是协同发力的首个成果。

“我们刚到屏山时,发现茵红李皮薄汁多,普通保鲜技术根本不管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研究员、茵红李科技小院首席专家王玉柱回忆,团队扎根果园1个多月,摸清了11月河谷温差下果子“易氧化、易软烂”的特性,最终确定液氮保鲜技术方向。从1罐氮气、5公斤李子起步,团队反复调试参数:液氮喷射温度从-196℃微调至-180℃,测试3种厚度的PE包装袋锁鲜效果,记录解冻后果子的硬度、甜度变化。两个多月后,该技术终获突破——茵红李保鲜期延长至3个月,较普通冷库多存放1个月。“现在果子能存到春节卖,一斤能多赚2块钱,5亩果园多赚1.2万元!”蒋坝村果农徐其香算了一笔账,今年她家的茵红李错峰上市,收入同比增长20%。

此后,屏山县科协还联动当地液氮厂商,以市场价五折的价位供应,降低果农尝试成本;同时,组织专家开展保鲜成果示范与科普培训,直观讲解技术优势,最终推动技术快速普及。如今,屏山县80%的果农已用上液氮保鲜技术。

双模式送技

科技人才扎根田间

“技术再好,落不到地里也没用。”茵红李科技小院驻院专家陈惠说,为了让科技真正服务农户、让技术成果落地田间,科技小院创新“周例会+田间课堂”“专家+研究生+技术骨干”双模式,把课堂搬到果园,把技术教到农户手上。

“天牛蛀树干怎么办?”“果子小、卖相差,怎么改善?”……每周一,屏山县农技协联合会组织种植大户召开例会。果农们提出的问题,会被逐一记录,形成需求清单。随后,常驻茵红李科技小院的专家和研究生就会带着工具进村,现场教学。

在蒋坝村的果园里,陈惠爬上果树,手持剪刀演示“高光效省力化修剪”技术,“弱枝要疏,壮枝要留,这样才能保证光照均匀,果子才长得大。”树下,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王皓、邢珊珊一边记录要点,一边用方言给果农讲解:“剪的时候要留1厘米的桩,避免伤口感染。”

遇到病虫害,团队更是“随叫随到”。今年夏天,蒋坝村果农反映天牛蛀干导致果树死亡,王皓第一时间反馈给陈惠,两人当天就带着杀虫剂进村,教农户向虫洞喷洒专用药剂,还帮着在树干上绑防虫胶带。“研究生娃儿住在村里,随时都来帮我们查看果树病害!”蒋坝村果农朱元康说。

截至目前,“田间课堂”已攻克17项技术难题,推广增施有机肥、无人机施肥、绿色防控等13项先进技术,培训本土技术骨干200余人,发放技术手册1万余份。大乘镇中坪村54岁的果农刘永军经过培训后,不仅会用无人机喷药,还能给果农讲解“中微量元素肥的施用时机”,成了村里的“土专家”。系列举措最终在产业规模化基础上实现了效益提升——每亩节约成本100—500元,增收超600元,实际价值增长超1000元。

延伸产业链

从“一颗果”到“一条链”

在茵红李科技小院的加工车间里,一排排陶坛整齐摆放,坛内的茵红李果酒正散发着阵阵果香。“这是我们今年研发的新产品,一斤李子能酿二两酒,附加值翻了三倍。”茵红李科技小院入驻专家、四川轻化工大学教授李东介绍,为解决鲜果深加工问题,团队调整上百次发酵参数,最终确定12度的酒精度数,既保留茵红李的果香,又符合大众口感。

“以前果子卖不出去就只能烂掉,现在能做酒,又多了一条销路。”书楼镇桤木村果农周宇彬今年留了2亩地的果子酿酒,仅此一项就多赚3万余元。除了果酒外,茵红李科技小院还在研发果脯、果酱等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为保障产业长期稳定发展,茵红李科技小院还在蒋坝村建立种子资源苗圃,引进18种李子共500株果苗,包括云南蜂糖李、四川五月脆、山东红布林等。“单一品种抗风险能力差,我们要筛选出适配屏山气候的品种,让上市期从6月延长至10月。”王皓说,目前蜂糖李、五月脆已试种成功,明年将推广到果园。

展望未来,屏山县科协已制定详细规划:继续争取省级乡村振兴专项经费,保障品种优化与品牌宣传;对接中国农业科学院引入育种专家,提升品种品质;搭建产销对接平台,让屏山茵红李走进全国商超;培育更多本地“土专家”,确保科技服务不脱节……

金沙江的流水依旧奔涌,河畔的茵红李果园已焕新颜。从“鲜果难存”到“错峰增值”,从“单一销售”到“多元加工”,从“技术短缺”到“科技扎根”,屏山茵红李产业的蝶变,正是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正如王玉柱所言:“只有让科技真正走进田间地头,才能结出更多‘致富果’,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图片由屏山县科协提供)

热点推荐
HOT
直播|2023川澳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产业创新专场
直播|2023川澳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科研学术专场
直播|2023川澳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
大会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澳门科技大学为促进中医药发展而创办的,2020年、2022年分别在绵阳、德阳召开,今年为大会第三届。本次会议已收录在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指南(2023)》,是具有国际国内引导力、影响力的重要学术会议品牌。 本次大会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澳门科技大学、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内江市人民政府主办,四川省科协学会服务中心、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内江市委组织部(人才办)
点亮精神火炬 弘扬科学家精神
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浓厚节日氛围,5月29日,省科协、省委宣传部、科技厅、省国防科工办、中科院成都分院在成都共同举办第四届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暨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四川启动仪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菲、省政府副省长郑
直播|第四届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暨5.30“全国 科技工作者日”四川启动仪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 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 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之 际,举行第四届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暨5.30“全国 科技工作者日”四川启动仪式,营造浓厚节日氛围,进一步激励广 大科技工作者筑牢信念信心、矢志奋斗拼搏,聚力科技攻关、勇 于创新创造,为我省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
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将于5月24日~26日在德阳举行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部署,5月24日~26日,由省科协、省委组织部、科技厅、财政厅、人社厅、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等16家单位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将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主题为“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来自全省各市(州)在农村创新创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带领乡村振兴
赵晓明:给深海油气田做“CT”
人物名片:赵晓明,西南石油大学教授,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西南石油大学“深水沉积与油气地质”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自然资源部第七批全国油气督察员,担任中国科协十大代表、中国石油学会油气藏开发地质学组学术委员、四川省石油学会地质勘探专委会副秘书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如果把深海油气田比作人体,通过我们自
勇当科技创新“追梦人”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2022年5月,由泸州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市科技和人才局共同开展的第二届泸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结果揭晓。先明春、赵静、许德富、李于兴、袁海通、张春祥、陈燕华、姜鲜、钱康亮、蒋坤苹10人获泸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他们,是科技创新的“追梦人”,也是追梦之人的指路明灯。他们或扎根于基层,或投身于新开
隋立起:推动新能源汽车走进千家万户
隋立起审查项目进度和客户诉求 王春艳 摄 人物名片:隋立起,宜宾丰川动力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工程师,长期从事电驱动系统多体动力学仿真、参数辨识、不确定性建模领域的研究和电驱动系统开发工作,所开发的多档位电驱动系统实现了“无冲击”。2022年,被评为宜宾市“最美科技工作者”。一大早,宜宾丰川动力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隋立起到达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排查各项产品开发的进度和客户诉求,之后就进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4月3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新华社北京4月3日电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3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我们这一代共
直播|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初创组
5月24日—26日,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以“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为主题,以激发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热情为核心,以竞赛活动为举措,以项目推介为途径,以成果展示为载体,搭建展示交流、资源对接和项目孵化平台,旨在发现一批在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方面卓有成效的农村乡土人才,示范引领更多的农村乡土人才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直播|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成长组
5月24日—26日,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以“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为主题,以激发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热情为核心,以竞赛活动为举措,以项目推介为途径,以成果展示为载体,搭建展示交流、资源对接和项目孵化平台,旨在发现一批在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方面卓有成效的农村乡土人才,示范引领更多的农村乡土人才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直播|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成熟组
5月24日—26日,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以“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为主题,以激发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热情为核心,以竞赛活动为举措,以项目推介为途径,以成果展示为载体,搭建展示交流、资源对接和项目孵化平台,旨在发现一批在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方面卓有成效的农村乡土人才,示范引领更多的农村乡土人才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直播|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乡村振兴帮扶重点县及技能技艺组
5月24日—26日,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以“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为主题,以激发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热情为核心,以竞赛活动为举措,以项目推介为途径,以成果展示为载体,搭建展示交流、资源对接和项目孵化平台,旨在发现一批在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方面卓有成效的农村乡土人才,示范引领更多的农村乡土人才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直播|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及颁奖典礼
5月24日—26日,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以“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为主题,以激发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热情为核心,以竞赛活动为举措,以项目推介为途径,以成果展示为载体,搭建展示交流、资源对接和项目孵化平台,旨在发现一批在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方面卓有成效的农村乡土人才,示范引领更多的农村乡土人才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阅读下一篇

“拉索”又有新发现 首次揭示黑洞在宇宙线起源中的作用

记者11月16日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悉,位于甘孜州稻城县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LHAASO)首次系统性探测到五个由黑洞和伴星相互作用形成的微类星体的超高能伽马射线信号,产生这些辐射的粒子能量处于宇宙线能谱的“膝”区。此次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的国际研究团队完成,相关论文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英文版)和《科学通报》(英文版)上发表。高能伽马射线源,被认为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