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成都一百二十公里之外,坐大巴需要两个小时”。这是记者出发前对于眉山市青神县仅有的认知。
但这是一个很好的春日,天气朗晴,空气清新,在万物生长的季节里,生命力独享风流,一枝花,一棵草都充满生机,于是我开始期待这场即行的旅途将会遇见的风景、发生的故事。
人文之韵 品苏母风华
“劝夫以进、持家以智,孝以侍亲、柔以睦族,力学显门、直道荣世,家风润泽、光耀三苏”,苏东坡的母亲程夫人,一位伟大的传奇女性。
探访苏母祠,似乎仍能从精美的建筑与展陈间窥见如诗如画的宋风胜景,沉浸在动静相宜的场景设计中,幻想千年前,她如何母仪若水,成为如此传世女子。
一个个故事、一幅幅图片、一帧帧视频,恍惚跨越千年,与那位智慧与坚韧兼备的女子相见,读懂她为女、为妻、为媳、为母的一生,也就读懂了自古从未熄灭的女性力量是如何生生不息地磅礴与坚持。
那些流传后世的人文精粹,那些传承永续的民风民俗,那份沉淀千年的历史韵味,就是一方土地精与魂。于是这方土地的厚重也昭然显现,浩荡的岷江穿流而过,孕育出代代英雄儿女,今天我们传颂着苏母诸流的故事,让她的精神成风化俗,流传在千万家中——文化根脉不绝。
自然之韵 访中古之地
青神,苏东坡的初恋地与求学地。
九百多年前的一天,唤鱼池畔,那天的风应当如今日一般惬意,漫林碧透,鸟鸣声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自此缘起。
东坡先生在这留下的万千故事有多少湮灭了,我未可知,只能从崖壁仅存的古迹想象:那一年,他手书“唤鱼池”三字,春风得意,于是刀刻斧凿间,岩壁上红粉飘落,再经由岁月渐渐染上斑驳,直到今天,仍然有迹可循。
至于其它,我亦只能从后人的口中窥见一二了。
少有一次,离一方土地如此相近。“蜀国多仙山,青神中岩秀,细草微风,小桥流水,钟灵毓秀。”竹影摇曳,千岩竞秀,幽林静谧,寺庙庄重,一路走走停停,随喜随叹,仿若朝圣,也多了几分虔诚。
步入深林,灵魂仿佛沾染上绿意,冥冥中听见来自千年前的耳语,是谁在轻叹,多少人踏入此地,那些近千年前的往事就多少次被提起,爱与遗憾的情早已与土地骨血相融,化为风,化为林,化为檐角的尘,石板的土,土地在,它们就能永存。
这里有扎根生长的树,有四时流动的风,有亘古盘桓的石。于是你见过树,就见到生命的长青,听过风,就听过自然的韵律,触过石,就触到了千万年的历史。
生命之韵 寻春日流萤
山间的夜寒意料峭,有一种冷冷的寂静,天与地都静下来了,唯有风与不知名的虫在幽幽地鸣。为了等待萤火,我们此地停留。
这是从未见过的春夜。溪水窄窄,月光明灭,草色如烟,流萤翩翩,我与一星漂浮的萤火短暂达成奇妙的共情。
“逢君拾光彩,不吝此生轻”。传说腐草为萤,生为微光,却在最灿烂时结束一生,它如此美丽,幽微的绿光一现一隐,如此悲壮的美丽。
它若浮游般生命中短短的一瞬,我第二十个青春的凡常日子,那一抹轻盈,缓缓地落在我心头,开始经年久月地闪动。
几千年来,人们不止于仰望头顶,追逐苍穹与星光,亦会步入山野,小径,幽林,感动于大自然的馈赠与浪漫。
最美人间四月天,来青神见一面吧。去苏母祠领略一位传奇女子的风采,在岷江河畔触摸流动千年的微风,行于千年中岩,栖于人间星河,望看竹里萤火,感受古朴的历史与自然的气息……这一方神奇的土地,若非亲自来过,难以体会它的奥秘;若非亲自走过,难以品味它的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