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激活记忆、传承文化......村史馆浓缩着村庄的过往,记录着村庄的现在,寄托着村庄的未来。各具特色的村史馆,既是宣传展示村情村貌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也是传承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眉山市青神县各乡镇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着力打造一批以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家风家训、历史典故、乡贤名人等为主题的村史馆,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凝聚人心鼓舞干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阵地。
深耕内容 促进振兴
“我们要深耕内容,突出地方个性特色,避免千村一面,要充分展示村上的历史沿革、村容村貌、人文特色、生活变迁、乡土特产、名人贤士等。”近日,在青竹街道季时坝村,村党委书记何云霞和村上党员干部讨论商量村史馆内的具体内容。大家纷纷表示,要全面反映季时坝村的历史变迁和时代风貌,特别是要生动反映新时代农村发展的亮点。
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村庄历史被大家遗忘,为了记录乡村的历史变迁,找寻和留住村庄记忆,传承乡村历史文脉,青竹街道季时坝村村史馆应运而生。
这是一处闲置且废弃的房屋,季时坝村将其变废为宝,改建成村史馆。村史馆分为文化墙、产品展示、老物件三个模块,充分展现季时坝人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目前,季时坝村村史馆正在不断丰富馆内陈列内容,期待以崭新的风貌同大家见面。”季时坝村党委副书记徐秋梅说。
留住乡愁 打造阵地
“先前这里是废弃的猪圈房,现在成了我们村的村史馆,这个转变很让人惊喜!”在高台镇百家池村,村民杨学容和家人参观村史馆。形象的图文展示,直观的变化对比,让杨学容印象深刻。
为了更好地发掘和传承乡村文化,激活村级文化阵地,高台镇百家池村积极打造村史馆,它以传统文化为主,集教育宣传、乡村文化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乡村历史馆。村民们在一幅幅展图中,感悟历史,记住乡愁。
百家起源、百家历史、百家新貌......百家池村村史馆通过图片、文字、老物件等形式,记录了百家池村产业发展轨迹和历史文化变迁,受到当地村民们的一致点赞。
“我们百家池村的村史馆很有特色,展示了百家池村获得的荣誉和历史文化。平时,有空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在这里看看书,非常安逸。”看到村子越来越好,村民杨惠群高兴地说。
“村史馆丰富了当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百家池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培育浓浓家乡情怀。”据高台镇百家池村党委书记刘如祥介绍,村史馆与邻里百家一起,形成百家池村的村级文化阵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力。
群众参与 活化利用
“这里存放了不少农耕老物件,像箢篼、犁头......每一个老物件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像这个犁头,过去我们就用它翻耕土地、深松土层。”在位于罗波乡宝镜村葛家沟909乡道旁的村史馆内,村民葛玉莲正热情地向大家介绍老物件。她介绍说,这个犁头是当时从她家带过来摆放在这里的,具有特别的意义。
“当时我们各家把老物件捐赠到村史馆后,还对其进行了挂牌,非常高兴。作为当地人,能见证宝镜村的变化和发展,非常高兴。”宝镜村村民葛玉莲激动地说。
据了解,罗波乡村史馆是由一处单层闲置民居改造而成,里面设置有村史展览馆、会议活动室、谈话室、健身活动区等。通过实物、照片、文字等方式,多角度地展示了宝镜村发展变化历史,主要包括村情村史、乡风文明、特色产业等方面内容。村史馆还陈列了村民众筹的传统农具和生活用具,它们见证了村庄的历史变迁,也记录了浓浓乡愁。
“宝镜村一直坚持‘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五共众筹’模式理念。虽然打造村史馆是由乡党委和村党总支主导,但很多村民自发参与其中,主动维护管理。”宝镜村党总支书记李永斌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宝镜村村史馆也是廉洁文化展览馆,馆内介绍了宝镜村历届党员干部如何保持清正廉洁、团结带领村民促进产业发展并助农增收的故事。
“以德为镜,可以安邦国;以法为镜,可以治天下;以廉为镜,可以生威望......”在馆外的“竹廉”主题小花园,展示了“十镜文化”,并把当地葛氏家族和杜氏家族家规家训、好人好事贯穿其中。
小小村史馆,治理大能量。它见证着乡土文化的活力,展示着新时代美丽乡村的文明画卷。青神县各乡镇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和发展,利用废弃、闲置用地,精心规划和设计,提升打造村史馆等村级文化地标。目前,青神县已打造6个村史馆,成为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博物馆”,留住乡愁、凝聚人心的“加油站”。
接下来,青神县将不断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深化文旅融合,更好地保护、传承、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