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青神县作为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县,以资源整合为载体、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杠杆、以服务能力提升为抓手、以实现全民健康为目标,立足县域实际,围绕“破壁垒、统管理、提质效、促健康”,守正创新、锐意破题,全力提升群众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获得基本医疗和卫生健康服务的便利度和服务质量。
医疗资源更均衡
“我年纪大了,来回跑到城里治疗很麻烦,现在不用跑远就能看病,而且专家的态度和技术都很好。”近日,75岁的何大爷在青神县汉阳镇中心卫生院接受了治疗。
最近几年因为关节疼痛的问题,何大爷经常要往县里、市里的医院跑。自从汉阳镇中心卫生院开展专家诊疗服务后,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专家的专业诊断和治疗,这让何大爷十分满意。
一项项医疗政策在基层开展、扎根,不仅让越来越多的“何大爷”实现了在家门口看上病、看好病,也记录着青神县医共体建设迈出的坚实步伐。
为深入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构建医疗服务新体系,青神以县人民医院为牵头医院,整合11家公立医疗机构,组建青神医院集团。扩大医院集团内部管理权限,10名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到基层担任乡镇卫生院业务副院长,45名中、高级职称人员开展“传帮带”工作,每年由乡镇卫生院选派人员到县级医院进修、学习。
此外,青神县全面落实《青神县支持医疗卫生人才引进的若干措施(试行)》,用好柔性引才机制和刚性引才政策,深化上级医疗机构结对帮扶、客座教授驻青工作和扩容中层次人才储备库,目前已柔性引进多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省市医院知名专家定期坐诊和教学指导,刚性引进高层次专技人才20多人,破解县域人才紧缺“瓶颈”,为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供了有力保障。青神县公立医疗机构拧成一股绳,迈出了管理一体化、诊疗分级化、服务同质化、信息共享化、人才多向化的步子。
医疗服务更可靠
实施同质化医疗服务,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是满足人民群众看病需求的治本之策。
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前提是检查检验的规范化、标准化。青神县建立同质化质控体系和县、乡、村三级转诊体系,统一诊疗标准和用药目录,实行检查检验共享互认和双向转诊,在乡镇卫生院实行33个病种的临床路径管理,开展全覆盖的业务培训,实现县乡村同质化诊疗服务。
实施远程服务,助推分级诊疗有效运转,旨在提升基层诊疗能力、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以信息化为支撑,建立医学影像、心电诊断、B超、远程诊断等远程诊疗中心,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开展远程诊疗;开展“镇检测、县诊断、镇治疗”诊疗服务,让患者享受乡镇收费标准、县级诊疗服务,引导首诊在基层,让分级诊疗有效有序。
就医支出做“减法”
医院集团试行带量采购,减轻就医负担。统一药品耗材采购账户,成立后勤保障中心,开展“统预算、统采、统送、统价、统付”的集团式带量采购,采购便携式彩超、心电图机等医疗设备,降价幅度达26.15%;采购DR打印胶片、试剂等低值耗材,降价幅度达40.17%。
打破慢性病用药医院等级限制,统一县乡村慢性病用药目录,对高血压和糖尿病“两病”药品进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用药指导,实时动态更新“两病”药品目录,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设置慢性病药物专柜,拓宽取药途径,并为行动不便和偏远地区的患者提供送药上门服务,共建立村级药品保障服务点38家。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医共体建设给群众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变化不止于此。2020年初,青神县医院集团整合资源成立健康管理中心,以“两病”为突破口,组建10支县级专家服务团队和72支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对慢病患者实行“三色三级”闭环管理服务模式,形成了由卫健局统筹,医保局、乡镇政府、村委会等多部门联动机制,目前已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痛风3种慢性病个性化签约服务。
“太方便了,我们签了约,家庭医生每年要给我们体检四次,而且一次性交费后,一年拿药都不用再花钱。”青神县青竹街道兰沟村村民罗女士高兴地说。
2024年起,在青神县,慢性病患者每年一次交费后,全年所有的药物、检查和服务实行全包干,卫生院定期配送药品并进行检查,每个季度还有专家随访。每年缴费标准为居民缴费20%,其中高血压120元、糖尿病240元,职工缴费10%,其中高血压60元、糖尿病1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