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眉山市青神县委明确提出“实施‘硕博兴青’行动,壮大青神产业人才队伍”。依托于校地合作,青神县通过柔性人才引进,引“智”到青,为青神乡村振兴实践、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注入力量。
青神县与中国农业大学建立了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青神乡村振兴研究院,服务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开创性地进行乡村振兴创新试验,提炼总结乡村振兴独具特色的“青神模式”。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研二的许建华就是通过柔性人才引进的,现在来到青神县委党校进行岗位实践。
在高台镇诸葛村,灰墙黛瓦的共和学堂于今年6月完工,并挂牌使用。这里也是青神县乡村振兴研究院工作站,许建华与同事们一直跟进着它的施工建设进度。
“建华同学来到这儿帮助我们开展乡村振兴研究院的工作、筹备校地合作论坛的相关事宜。”县委党校教育股股长吕琪介绍说,通过这5个月的实践,许建华发挥了专业优势,将农业发展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了实践,而对县委党校来说,许建华是一个非常优质的人才资源。
到岗后,许建华经常会查阅大量资料以补充地方县情,也喜欢与当地同事沟通交流、总结工作,如开营仪式中有哪些环节可以优化、共和学堂的运营模式可以朝哪方面改进、有哪些当地文化资源可以深层利用等。在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同事们都开始亲切地称呼他为“华哥”。
“华哥跟进共和学堂的项目比我更早,在这个项目上他花了很多心思,经常和我们一起沟通交流。”同事王超谈到,许建华在共和学堂的运营、基建上能给出更多更具高度的认知与建议。
然而初至青神,眼前这个爱与人交流的山西小伙儿却遇到了语言不通的难题。一开始下乡调研时,面对操着浓重青神口音的村民,许建华只能面露难色,因此他在访谈时会进行录音,带回单位后请同事帮忙“翻译”。适应一段时间后,许建华便可以通过复述和总结来提升访谈的效率和准确性。现在,他已经能与当地人“无障碍”沟通了。
在共和学堂,他先后两次参与关于弘扬三苏文化、培育优良家庭家教家风的论坛,以及召开了本年度第二次乡村振兴研究院院务会。
“如今随着软硬件设施的完善,里面可以承载的关于新时代乡村教育的系列活动还有很多,我们都在致力于这些事情,在新时代乡村治理中结合青神实际解决一些现实问题。”许建华介绍,在这里能真真切切地看到各方在乡村的建设和发展上所做出的努力,这些是在课堂、在书本上看不到的鲜活生动的实践。
“所以我会倍加珍惜青神和学校携手合作带给我的宝贵的学习机会,同时在实践中也锤炼了我一些品质,比如学会了换位思考、能够吃得下苦、积累到了与群众打交道的经验等等。”许建华谈道。
许建华表示,在这5个多月的岗位实践中,依托校地合作得以顺利开展工作,也将论文选题定位在乡村资源方面:“共和学堂的运营,我将持续性地跟进,希望能够充分发挥它的功能和价值,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许建华希望能够践行新时代中国青年“自找苦吃”的精气神,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
“因为我知道来青神进行实践教育就是要增强实干才能的,希望能尽自身所能在青神的乡村振兴工作中作出自己的贡献。”许建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