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  点亮“人造太阳”希望之光

2024-05-30 11:19 张一鸣 12283 点击

大学毕业时的丁厚昌

1975年9月25日,北京首都机场,一架搭载着中国科学家代表团飞往美国的飞机腾空而起。这是在中美学术交流中断了二十多年之后,应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邀请,由时任中国科协主席周培源率领的中国科协代表团首次赴美开展为期31天的学术考察和学术交流。飞机座舱里,来自国内天文物理、空气动力学、环境科学、受控核聚变、海洋学和石油勘探等领域的顶尖专家们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正在热烈交流,其中一位满头白发的科学家尤为引人注目,他,就是来自二机部585所(现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丁厚昌教授,时任585所理论研究室主任。

弃文学理 教书育人

丁厚昌1916年出生于江苏常熟一个富裕的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有4个姐姐,父母有了第一个儿子,自然宠爱有加,但他却无一点娇气,从小就脾气特别好,为人忠厚老实,善待他人,不爱钱财,酷爱学习,尤其热爱中国古典文学。在考入大学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从一个远房亲戚那里,他了解到西方科学的发展而物理学是现代科学的基石。于是,丁厚昌决定放弃学文,改学物理。194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东吴大学物理系。青少年时代的他目睹了战乱和贫困,新中国成立后,他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中。1949~1964年他在东吴大学(后为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教物理。在繁忙的教学工作的同时,他坚持对物理学中的未解问题进行研究,开展有关固溶体和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研究工作。》,出版、发表了《电磁学》、《不可逆过程中的变分原理》等多部专著和学术论文。

名师慧眼 伯乐举荐

1954年,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理论物理进修班,从全国各师范院校选拔了一部分青年教师强化培训理论物理课程。授课教师除聘请苏联专家外,还有著名物理学家张宗燧教授为进修班学员开课。

1957年6月,北师大理论物理进修班毕业合影(后起第二排右数第5人为丁厚昌)

张宗燧1956年后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张宗燧为学员选取的是当时最前沿的科研课题,对学员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最终课题顺利完成并在知名刊物上发表的仅有三篇论文。由张宗燧、丁厚昌、乔登江撰写的论文“面心晶格的固溶体的自由能”是其中1篇,发表在1957年11月的《物理学报》第6期第 13卷上。此后丁厚昌和张中燧合作开展研究多年,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并具备了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1965年,经张宗燧院士举荐,丁厚昌教授从江苏师范学院调入北京401所(现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受控热核反应研究室(14室),与时任14室主任的李正武院士共事,从事磁约束受控核聚变的科研工作。

国家召唤 奔赴三线

1965年,二机部与有关部委商定,将位于东北的东北技术物理研究所(503所)、北京原子能所14室和水电部电力科学研究院热工二室调整到三线——四川乐山,组建二机部585所,秘密从事受控核聚变的科学研究。

70年代建设中的乐山585所

1969年底,经严格审查和挑选,丁厚昌教授和14室部分科研人员离开北京,前往位于四川乐山肖坝的585所。听说自己通过层层审查,被派到三线从事这项秘密任务,丁厚昌非常激动,感到这是党和人民对他的信任和期望。丁厚昌告别了苏州的爱妻和3个子女,就这样只身一人来到四川的山沟里。当时的585所刚刚起步,科研人员住的土坯房,用的稻田水,走的泥泞道,做饭买菜还得自己背着背篓,风雨无阻,来回行走5公里的崎岖山路到乐山县城。丁厚昌的儿子丁玄同回忆到:“我1971年经招工从江苏昆山来到585,从夹江乘坐所里的大卡车绕着山路,一路颠簸进入585所,在所内道路上行驶时,恰巧看到父亲正在泥泞的山路上往工号走,那时父亲才50多岁,已是满头白发,瘦骨伶仃,不觉有些心酸------”。丁厚昌教授和他的同事们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默默无闻,辛勤耕耘,开创了中国磁约束核聚变理论研究的崭新篇章。

潜心科研 励精图治

丁厚昌教授到585所后,担任了理论研究室主任,全身心投入磁约束聚变理论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在他的带领下,开展了包括等离子体平衡和稳定性,加热和电流驱动等专题研究。开展了对非圆截面环流器等离子体轴对称模稳定化作用,及高β等离子体环形装置和仿星器装置;环流器杂质、平衡、加热等理论研究,以及射频波对等离子体的影响和托卡马克等离子体长波长集体模研究。

丁厚昌与理论室的同事们

 曾在585所工作过的夏建白院士回忆说:“1975年邓小平复出后,美国的一些华人科学家纷纷到中国来,看看中国科学家在文革期间做了些什么研究。当时马里兰大学的华人知名教授、等离子体物理专家吴京生先生来到585所,看到我们做的椭圆截面对托卡马克环等离子体不稳定性效应的工作,大为惊讶。想不到我们在山沟里,没能和国际学术界接触,也做出这样高水平的工作”。这项工作由丁厚昌、夏建白署名,被吴京生推荐给了北京的《科学通报》,稿件最终发表于Scientia Sinica[《中国科学》,Vol.19,No.5,1976]。 丁厚昌在担任理论室主任期间,还先后在重要学术期刊及有关学术会议上发表了《杂质在耗散捕获离子模上的效应》、《椭圆截面等离子体环中撕裂模的动力理论》、《低杂波驱动电流在托卡马克中的分布》等论文。这些研究在当时是磁约束核聚变理论研究中的前沿工作,即使在今天它们仍对磁约束核聚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呕心沥血 只为逐梦

1971年,585所提出并上报中国环流器一号装置技术方案,当年10月,经国家计委和国防工办批准,“中国环流器一号”托卡马克装置正式立项投入建设,代号为“451”工程。

钱学森视察585所(左三  李正武  右三  丁厚昌)

在当时封闭的环境下,建造这种规模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资料。为建造我国的第一座“人造太阳”实验装置,理论研究要提出物理设计数据。当时不仅条件差,又缺乏技术人员,丁厚昌和同事们克服重重困难,攻下一个又一个的难关。为了早日为“451”工程提出物理设计数据,丁厚昌放弃了许多休息时间,和同事们查阅资料、分析数据,常常是喝一杯开水,吃上两个冷馒头就算一顿饭,就这样,他们以严密的论证,认真的计算,为中国环流器一号设计方案提供了详实的理论依据。

身先士卒 严谨学风

丁厚昌教授对物理学教学,磁约束核聚变理论研究的贡献以及对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理论研究团队的发展与年轻人的培养呕心沥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丁厚昌在所里做学术报告

他担任硕、博士研究生导师,特别注重对科研后继人员的培养,他常有意识地将有关课题交给中青年科技人员承担,使之受到锻炼;国内外召开的有关学术会议,他尽量创造条件让中青年科技人员参加,给他们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对他们的论文,他总是仔细审阅,帮助修改,连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也不放过。严师出高徒,他这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在青年科技人员身上充分地体现了出来。曾任核西物院院长的潘传红是丁厚昌教授文革后招收的第一个研究生。潘传红回忆说:“他为我一个人写教案,讲课,我现在仍清楚记得他给我讲等离子体平衡理论的磁力线旋转变换,当时就我一个人听,他仍给我这么讲。丁先生为人非常厚道,是老一代科学家里治学严谨的表率,我从丁先生那里受益无穷。”现任西物院聚变所理论研究室主任的李继全谈到导师丁厚昌老师,仍抑制不住激动。“先生学识渊博,对待学问,可谓一丝不苟。每次推导公式、修改文章或平时通信,就算是漏掉一个符号或写错一个字母,他都会认真地加以更正。先生帮我修改文章时从不随意地大段地删除或添加,实际上这是先生为增强我的自信心,他的言传身教让我铭记终身。”

厚德载物 后继有人

丁厚昌教授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没有留洋经历,是在本土培养成长起来的红色科学家,成为我国磁约束核聚变理论界的一颗耀眼明星。他曾先后担任研究员,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副所长,科技委主任,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84年被评为四川省劳动模范。

丁厚昌出席全国人大会议

作为我国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的学科带头人。在他的倡导和努力下,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的理论研究人才。丁厚昌先生酷爱科学,严于律己,为核物理科学辛勤耕耘的一生,也深深影响着三个子女。大女儿丁晓禾在上海担任中学教师,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和三八红旗手称号;儿子丁玄同师从核物理学家孙湘教授,先后担任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副总工程师;小女儿丁晓稼研究员,曾获得四川省国防科工办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丁厚昌先生在他晚年的病榻上,依然在为核聚变事业尽心尽力。1999年,因患肠癌入院手术,手术后不久回家疗养。此时正值从德国引进的中国环流器二号A主机安装的关键阶段,一些关于内部磁测量设备的德文资料急需翻译消化。时任诊断研究室主任的丁玄同回家给还在病榻上休养的父亲提及此事,没想到丁厚昌教授说,我懂德文,我帮你们翻吧。就这样,他硬是挺着虚弱的身体,用笔工工整整地翻译了一堆德文资料,为中国环流器二号A安装内部磁测量设备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丁厚昌先生高尚的个人魅力和为中国受控核聚变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永远感召和激励着所有后来人。

热点推荐
HOT
直播|2023川澳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产业创新专场
直播|2023川澳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科研学术专场
直播|2023川澳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
大会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澳门科技大学为促进中医药发展而创办的,2020年、2022年分别在绵阳、德阳召开,今年为大会第三届。本次会议已收录在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指南(2023)》,是具有国际国内引导力、影响力的重要学术会议品牌。 本次大会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澳门科技大学、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内江市人民政府主办,四川省科协学会服务中心、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内江市委组织部(人才办)
点亮精神火炬 弘扬科学家精神
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浓厚节日氛围,5月29日,省科协、省委宣传部、科技厅、省国防科工办、中科院成都分院在成都共同举办第四届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暨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四川启动仪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菲、省政府副省长郑
直播|第四届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暨5.30“全国 科技工作者日”四川启动仪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 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 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之 际,举行第四届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暨5.30“全国 科技工作者日”四川启动仪式,营造浓厚节日氛围,进一步激励广 大科技工作者筑牢信念信心、矢志奋斗拼搏,聚力科技攻关、勇 于创新创造,为我省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
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将于5月24日~26日在德阳举行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部署,5月24日~26日,由省科协、省委组织部、科技厅、财政厅、人社厅、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等16家单位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将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主题为“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来自全省各市(州)在农村创新创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带领乡村振兴
赵晓明:给深海油气田做“CT”
人物名片:赵晓明,西南石油大学教授,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西南石油大学“深水沉积与油气地质”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自然资源部第七批全国油气督察员,担任中国科协十大代表、中国石油学会油气藏开发地质学组学术委员、四川省石油学会地质勘探专委会副秘书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如果把深海油气田比作人体,通过我们自
勇当科技创新“追梦人”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2022年5月,由泸州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市科技和人才局共同开展的第二届泸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结果揭晓。先明春、赵静、许德富、李于兴、袁海通、张春祥、陈燕华、姜鲜、钱康亮、蒋坤苹10人获泸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他们,是科技创新的“追梦人”,也是追梦之人的指路明灯。他们或扎根于基层,或投身于新开
隋立起:推动新能源汽车走进千家万户
隋立起审查项目进度和客户诉求 王春艳 摄 人物名片:隋立起,宜宾丰川动力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工程师,长期从事电驱动系统多体动力学仿真、参数辨识、不确定性建模领域的研究和电驱动系统开发工作,所开发的多档位电驱动系统实现了“无冲击”。2022年,被评为宜宾市“最美科技工作者”。一大早,宜宾丰川动力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隋立起到达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排查各项产品开发的进度和客户诉求,之后就进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4月3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新华社北京4月3日电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3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我们这一代共
直播|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初创组
5月24日—26日,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以“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为主题,以激发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热情为核心,以竞赛活动为举措,以项目推介为途径,以成果展示为载体,搭建展示交流、资源对接和项目孵化平台,旨在发现一批在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方面卓有成效的农村乡土人才,示范引领更多的农村乡土人才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直播|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成长组
5月24日—26日,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以“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为主题,以激发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热情为核心,以竞赛活动为举措,以项目推介为途径,以成果展示为载体,搭建展示交流、资源对接和项目孵化平台,旨在发现一批在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方面卓有成效的农村乡土人才,示范引领更多的农村乡土人才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直播|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成熟组
5月24日—26日,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以“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为主题,以激发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热情为核心,以竞赛活动为举措,以项目推介为途径,以成果展示为载体,搭建展示交流、资源对接和项目孵化平台,旨在发现一批在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方面卓有成效的农村乡土人才,示范引领更多的农村乡土人才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直播|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乡村振兴帮扶重点县及技能技艺组
5月24日—26日,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以“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为主题,以激发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热情为核心,以竞赛活动为举措,以项目推介为途径,以成果展示为载体,搭建展示交流、资源对接和项目孵化平台,旨在发现一批在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方面卓有成效的农村乡土人才,示范引领更多的农村乡土人才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直播|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及颁奖典礼
5月24日—26日,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德阳举行。本届大赛以“示范带动共致富 乡村振兴向未来”为主题,以激发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热情为核心,以竞赛活动为举措,以项目推介为途径,以成果展示为载体,搭建展示交流、资源对接和项目孵化平台,旨在发现一批在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方面卓有成效的农村乡土人才,示范引领更多的农村乡土人才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阅读下一篇

四代人患同一种癌症 预防措施要筑牢

癌症是否会直接遗传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实际上,癌症并非直接遗传,但家族成员中多人患癌与遗传有一定关联。在某些家族中,多人罹患癌症的现象让人不禁联想到遗传的潜在影响。如林奇综合征,又称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综合征(HNPCC),是一种易发生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及其他癌症的遗传性疾病。患者体内特定的基因突变会直接影响身体细胞的正常功能,使细胞更容易发生异常增生和癌变。因此,林奇综合征患者及其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