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安市武胜县飞龙镇卢山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主要整合综治、司法、信访、社会组织等调解资源力量,常态化开展联合排查、就地化解等工作,以努力实现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最多跑一地”为目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社会治理新模式,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接待、受理和调处服务。
以党建引领为支点,推动矛盾调解提质增效
卢山村创新构建“党建+调解”工作模式,牢树“党建引领、调解为先、组团服务、群众满意”理念 ,有效推进矛盾就地化解。一是自治“共治共享”。在党总支的引领下,卢山村成立了纠纷调处、文明劝导、治安巡逻宣讲队等8个自治组织,建立完善村民自治公约,以党员队伍为主体,吸纳网格员、村民代表等志愿者组建人民调解员队伍,协调处理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采用“说情”“讲理”的方法,精准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形成“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基层治理良好局面。二是法治“定纷止争”。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进农村活动,围绕群众关心关切的婚姻家庭、劳资纠纷等法律问题,组织村法律顾问、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普法宣传20余场次,有效提升群众法治观念。选派飞龙镇法律服务团中党员身份的“两官一师”(法官、警官、律师)担任“平安副书记”“首席调解员”,着力开展普法、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三是德治“春风化雨”。突出抓好乡风民风培育,将“法为上、调为先、让为贤、和为贵”的调解和谐文化细化为《村规民约》的重要内容,通过村干部积极引导村民群众遵守和运用村规民约,将其融入村民生产生活中,提高村民思想品德和“有事找调解”的意识,矛盾纠纷逐步减少,源头预防化解的触角更加灵敏。
以多点突破为基点,助力矛盾调解提档升级
一是聚焦制度建设,建立标准化调解机制。建立“1+3+N”四调联动机制,即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协同村警务室、飞龙法庭、村法律顾问和纠纷涉及的其他村民,组团对疑难复杂矛盾纠纷进行联合调处,打造矛盾纠纷调解“硬核力量”。二是聚焦队伍建设,打造专业化调解队伍。村“两委”按照“术业有专攻、说话有威望、遇事有担当、办事有能力、服务有热情”的“五有”标准在全村范围内挑选调解员,打造一支叫得应、拉得出、打得赢的专业调解队伍。三是聚焦技术融合,开启智慧化调解模式。强化多元化解平台和“随手调”在线使用,引入一批“智能警察”,整合“雪亮”“天网”“慧眼”工程摄像头50余个,有效掌控全村各类矛盾纠纷和治安情况,推动人民调解智慧化建设,以此解决纠纷调解时间、地点限制等困难,逐步实现线上线下联动调解,为当事人和调解员搭建全流程的工作平台。
以建章立制为落点,提升矛盾调解整体水平
一是建立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卢山村坚持“定期和集中排查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落实每周一次的矛盾纠纷排查和信息收集,对发现的矛盾纠纷做好分类登记和汇总建档,及早介入调处,全程跟进化解,实现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化解在小”。二是完善分析研判会议制度。每月定期召集调解员进行矛盾纠纷排查和化解分析研判会议,对排查发现的矛盾纠纷信息进行总结、分析,对于涉及共性问题的及时提交镇综治办办关注,提升工作实效。三是强化调解联动机制。村调委会进一步厘清对复杂疑难案件联调联处的工作思路,一方面借助镇司法所对接相关职能部门,另一方面及时组织现有调解专家,及时快速介入复杂疑难案件的调处工作中,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近年来,卢山村充分发挥村干部职能作用,深入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按照“预防走在排查前、排查走在调解前、调解走在激化前”的原则,强化预防意识,认真排查,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逐一登记建档、认真分类梳理。对复杂矛盾纠纷,及时与镇综治中心和驻镇各单位加强联动协作,充分发挥行业性、专业性调解作用,有针对性地进行化解,当好群众贴心人,让调解更有“温度”。各类矛盾纠纷就地成功化解率达99%,筑牢了平安稳定的基石。先后荣获四川省首批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中省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