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力尽为 有滋有味

——记成都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张佳敏

2022-12-15 16:25 李科 13377 点击

人物名片:

张佳敏,成都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参与国家星火科技项目1项,参与完成省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主持科研项目8项。主研参与的项目通过四川省科技厅成果鉴定10项,《微生物发酵提升传统腌腊肉制品品质和安全性研究与集成应用》等4项研究成果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张佳敏出生在世界美食之都——成都,自小便对美食兴趣浓厚。她记得中学时期,偶尔还会在家背着家长混搭各种食材,制作一些“黑暗料理”。“其实‘吃’有很大学问。比如,豆腐长毛后为什么可以做成豆腐乳?粮食是怎么变成酒的?为什么裹了泥的鸭蛋可以做成盐蛋和皮蛋?超市里琳琅满目的食品是怎么加工出来的?什么样的食品更加营养和健康?”张佳敏边吃边想,这些问题自然涌上她的心头。于是,她萌生了学习食品专业的想法。

传承师志

坚定专业选择

2005年,张佳敏在读研一时,接触到茶饮料开发项目,这是第一次她参与的设计被变成商品,“当看到自己的设计工厂由图纸变成现实,真切感受到了成就感。”张佳敏说。

张佳敏研究生时的导师是卢晓黎教授。卢晓黎教授特别严谨,他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实验器材按规定整齐摆放”“文字材料的格式、标点都必须规范”“实验数据记录必须完整、数据必须准确”……卢晓黎教授也特别能吃苦,“我们当时有一个项目在巴中市南江县,那时没有高速公路,要翻山越岭坐十多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可是卢老师有时候一个月要带我们往返三四次,有时候在厂里一待就是一两个星期。”“2006年暑假,我负责的项目要投产,车间里40多度的高温,我们师徒三人从下午一直干到晚上十点过。后来,他让我们回去休息,自己却和工人一起工作到凌晨一两点。”张佳敏说,卢晓黎教授对她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后来的工作中她也一直保持着踏实和严谨。

2008年,张佳敏硕士毕业,她的毕业论文是肉制品加工方向。成都大学王卫教授正好是毕业论文答辩评审专家之一,张佳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时,正值王卫牵头组建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便向张佳敏发出了邀请。通过各种考核,张佳敏顺利入职成都大学,从此开启了她在成都大学的职业生涯。

研究发酵

提升食品品质

到成都大学后,张佳敏参加了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肉类食品质量提升与安全控制技术工程实验室等多个平台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实验室从最初的空空如也到现在的设备齐全,她都全程参与。在安装大型设备的时候,动辄上百公斤的设备张佳敏和工人、同事一起,手抬肩扛地将一台台设备安装到位。大大小小的仪器设备的采购、安装、维修、水电改造以及房屋装修等她都全程负责。

腌腊肉制品是中国传统肉制品的典型代表,但传统加工方式存在含盐量高,易氧化酸败,以及存在硝胺、生物胺、有害微生物等问题。近年来在传统肉制品现代化研究中,利用发酵微生物提升其风味和安全性备受关注。

张佳敏所在的团队在这个领域已研究了多年,他们聚焦传统肉制品的现代化加工和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将研究重点放在微生物发酵对传统腌腊制品相关作用上,实施研究课题《微生物发酵提升传统腌腊肉制品品质和安全性研究与集成应用》,该项目荣获2020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他们还与国内外多家企业联合,将前沿的生物发酵技术应用于四川传统腌腊肉制品加工中,先后开发出发酵香肠、发酵腊肉、发酵板鹅、发酵板鸭和发酵缠丝兔等优质产品10余种。随后,微生物发酵技术成果在多家企业应用推广。

服务企业

力促产品创新

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张佳敏作为技术专家在四川高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挂职,任公司项目部总经理助理。她积极推进成都大学与高金公司在省市各级项目上的合作,并主导了双方技术研发平台建设等工作,工作成效也得到高金公司项目部和遂宁市科技局等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2020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时,张佳敏所在团队意识到疫情的严峻性以及对肉品加工行业可能带来的冲击。于是在王卫教授的带领下,张佳敏与团队成员紧急组成编制小组,广泛查阅资料,并到企业实地调研,在国内首先制定并发布了《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新型冠状病毒防疫卫生安全防控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张佳敏负责各版《指南》的整理、校对和排版工作,其中的图例也均由她绘制美化完成。日前《指南》已在全国范围应用推广,成为我国肉类行业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权威性、指导性技术规范。

亦师亦友

关心暖心育人

食品学科注重应用性,在教学中理论知识必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张佳敏在讲授《食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技术体系》时,她整理收集省内外多家企业在质量安全控制方面的生产实例,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引导同学们理解,带领研究生们深入企业实地观摩产品研发、加工、检验等环节。

有一次,张佳敏在给食品工程专业学生讲授《畜产品加工学》课程,讲到传统特色产品的现代化加工和地方饮食文化的传承发扬,一位名叫罗克的彝族同学课后找到张佳敏说,“我的老家凉山州有很多富有特色的食品,但当地没有食品加工企业,我毕业后想要回老家把地方特产做起来。”后来,罗克又找到张佳敏,选择了当地的酒作为毕业设计选题。他打算结合自己的专业在当地做加工厂,张佳敏指导罗克完善了细节,叮嘱罗克要遵循的技术规范和设计流程。看到罗克要把凉山州的地方特色酒发扬光大,为当地老百姓创造就业岗位,为当地创收增收,张佳敏很是欣慰。

热点推荐
HOT
张亚刚:俯下身 扎下根 潜心教 慢慢长
张亚刚(前排右二)和学生 2022年7月,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张亚刚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 Infomat 发表了题为“Direct Observation of the Mpemba Effect with Water–Probe the Mysterious Heat Transfer”的研究论文,这一重大发现破解了困扰物理化学科普界50多年的难题,终结了关于Mpe
让科技创新的“千里马”竞相奔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科技是绵阳的立市之基,创新是绵阳的核心价值。为进一步激励全市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学习最美,争当最美,去年,绵阳市科协联合市委宣传部、市人才办等部门组织开展了2022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的评选活动,经过广泛动员、组织
武俊杰:让雷达看得更清、辨得更明
人物名片:武俊杰,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新体制雷达成像与探测技术研究,担任中国电子学会数字信号处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电子学会理事、四川省电子学会信号处理专委会主任委员、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委委员,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完成人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技术发明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3项,获
核动力专家赵仁恺:为中国核潜艇“画”一颗坚强有力的心脏
人物名片:赵仁恺(1923年—2010年),国际著名的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科学与工程技术设计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1946年国立中央大学机械系大学本科毕业,195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参加了中国第一座重水实验堆的建设。1960年,他率领的技术团队首先提出了我国第一个潜艇核动力初步设计方案,1965年开始,他作为主要技术负
“大熊猫之父”胡锦矗
上世纪80年代,胡锦矗在研究大熊猫。(西华师范大学 供图) 人物名片:胡锦矗,1929年3月24日出生于四川开江县,195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脊椎动物研究班,是世界著名大熊猫研究专家、大熊猫生态生物学奠基人。1974年受命牵头组织全国第一次野外大熊猫调查,发明了研究野生大熊猫的“咬节法”,参与建立了世界第一个大熊猫生态观察站。1983年,牵头组建了世界最大的大熊猫科研机构中国保护大熊
达成合作意向643项,金额15.34亿元 第二届“科创会”圆满落幕
2月16日,第二届“科创中国·天府科技云服务大会”集中签约仪式在成都举办。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经戈、周利平、徐勇,省科协党组成员、四川科技馆党委书记、馆长王欢出席签约仪式。现场集中签约集中签约仪式现场,“页岩气压裂返排液综合处理技术及成套处理装备”“核桃油脂及蛋白综合精深加工产业发展项目”“低碳绿电智能微网牧草大棚(成都)示范项目”等33项科创项目现场集中签约,总金额达2.93亿元
推介科创项目5740项 第二届科创中国•天府科技云服务大会在成都开幕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部署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要求,精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科协“四服务”重要指示,以“天府科技云”服务全省“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战略部署,2月15日,第二届“科创中国•天府科技云服务大会”(以下简称“科创会”)在成都启幕。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桂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延政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协副主席谢商华、省政府副秘书长刘全胜出席会议。省科协副主席、
第二届“科创会”发布30个重大科创项目
2月15日,第二届“科创中国•天府科技云服务大会”在成都开幕。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毛大付发布30个重大科创项目开幕式上集中发布了“高钢级厚壁套管修井技术研究”等10个重大科技难题攻关项目、“非能动管道爆破应急阻断技术”等10个重大高新技术推广项目、“超低温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等10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杯酒品匠心
用心品酒的徐姿静 人物名片:徐姿静,四川剑南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国家级徐姿静品酒师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高级工程师、高级品酒师、高级酿酒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酒业科技领军人才,第十二届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四川工匠,四川十大青年岗位能手,德阳市首届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德阳市首届十佳“最美科技工作者”,德阳市首席技师
朱福兴: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人物名片:朱福兴,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钛化工所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攀西钒钛磁铁矿战略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熔盐冶金、钛金属冶金等技术研发,先后主持完成了8项公司重大课题,主研完成了2项国家973课题、3项省科技支撑课题和10余项公司重大课题。获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级2项、三等奖3项。荣获第十五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第十三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
朱创业教授的“创业”之旅
人物名片:朱创业,成都理工大学教授、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镇规划研究所所长、四川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公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朱创业和学生在贡嘎雪山 成都、眉山、德阳、雅安、遂宁、达州、广元、阿坝、甘孜、凉山、攀枝花……朱创业和他的团队走遍了四川每一个市(州);峨眉山、贡嘎山、夹金山、龙门山、罗浮山、格萨拉、彝海、伍须海、猎塔湖、马湖、九曲黄河第
鲁力:十年深潜,创造物联网边端系统新架构
人物名片:鲁力,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联网边端系统、无线系统安全。作为主要成员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得20余项国内专利授权和1项美国专利授权。2022年11月中旬,从珠海航展归来,鲁力在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四号科研楼5楼的办公室里,复盘见闻,筹划新研究。这一趟珠海之旅,他为自己的物联网新系统找到了不少新的应用场景。在
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
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王晓晖主持开幕会并宣布开幕 黄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田向利出席迈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1月11日上午,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成都开幕。肩负着9100万四川人民的重托,800多名新一届省人大代表步入锦江大礼堂,依法履行神圣职责,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篇章贡献代表力量。大会应到代表880人,实到853人,符合法定人数。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开幕会执行主席王晓晖主持开幕
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
1月10日上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成都开幕。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和开幕会执行主席田向利、钟勉、杜和平、尧斯丹、林书成、欧阳泽华、刘成鸣、杨丹、谢商华、刘旭光、许唯临、李建勤在主席台前排就座。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等到会祝贺,并在主席台就座。十二届省政协主席柯尊平在主席台就座。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应出席委员873人,实到844人
为高能物理探索乐章添上中国音符
>>>人物名片:曹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首席科学家,四川天府新区宇宙线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2022年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主持完成了1993至1996年HiRes prototype的数据处理和物理分析,证实了位于亚EeV能区的宇宙线能谱“第

阅读下一篇

李玲娜:新时代教学路上的创新人

李玲娜(左)指导青年教师 智慧教学是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无线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以智能设备和互联网等为依托,构建的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的现代教育体系,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西南石油大学教授李玲娜是该校第一批探索智慧教学的人。2020年2月,李玲娜被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授予“智慧教学之星”称号;11月,她的“数学模型与数学实验”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