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第34届中国科幻银河奖将在成都揭晓。历经30余年发展,银河奖已成为中国科幻的最高荣誉,代表着社会对中国科幻的认可和期待。那么,银河奖和中国科幻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银河奖记录了一代又一代重要的中国科幻作家。”
“银河奖是一个媒体,也是一个平台,它不断在中国科幻领域树立高峰,指出航线。”
“银河奖记录了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科幻发展史。”
“银河奖其实更像是一个中国科幻的‘孵化器’。”
…………
在第34届中国科幻银河奖颁奖前夕,“银河奖视域中的中国科幻”主题沙龙在成都科幻馆举行。鲁迅文学院副研究员、鲁迅文学奖评委郭艳,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当代》杂志主编徐晨亮,科幻作家、16次银河奖获得者何夕,著名科幻出版人《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辑姚海军围绕“银河奖”和“中国科幻”展开对谈,从不同视角阐述了银河奖和中国科幻的关系。
据了解,银河奖设立于1986年,由《科学文艺》(现《科幻世界》)和《智慧树》两家科普刊物联合举办。30余年来,银河奖一直是中国科幻发展最忠实的“记录者”,也鼓励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科幻作家,推动着中国科幻从稚嫩走向成熟,从国内走向国际。
姚海军说:“中国科幻的每一个变化,每一个科幻作家的涌现,还有他们在不同风格领域中探索所取得的成绩,都被银河奖记录了下来。”回顾历届银河奖,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韩松等一众耳熟能详的科幻作家,都曾是银河奖的获得者。
郭燕认为,银河奖见证了中国科幻的蓬勃发展。她指出,无论是最初的科幻写作爱好者,还是后来重要的科幻作家,亦或是重要的科幻作品,在银河奖中都得到了呈现。“银河奖具有多元、包容、开放的特点,甚至,我们可以在同一个奖项中看到风格截然不同的作品。也许,正因为如此,才成就了如今中国科幻的发展。”
其实,一直以来,银河奖比其他任何类型文学奖项,都更有包容性,正如徐晨亮所说:“银河奖融合了多种不同的声音,既有磅礴的交响乐式的,也有低吟浅唱的民谣式的,还有摇滚乐式的、重金属式的等等,现在的科幻作品除了对未来的想象、科技对发展的影响等一些主题外,还有对人存在本质的一些哲学性思考、对伦理关系的追问、对现实的忧思等等,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所说的科幻发展和幻想。”
而银河奖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风格领域层面,还体现在对年轻作者的关注上。现场,何夕分享了他和银河奖的故事。他告诉大家,发表第一部科幻作品的时候他还在读大三,作品比较幼稚,但他的第二部作品获得了银河奖。当时,还是年轻科幻作家的他,是很受鼓舞的。随着这么多年的过来,银河奖即见证了他的成长,也引导鼓励了他成长。不只是何夕,银河奖中的年轻面孔一直都存在。徐晨亮说:“银河奖对年轻作者的关注是空前的,它愿意给年轻作者机会,培养他们的热情,激励他们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