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20时55分许,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搭载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天舟二号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从火箭点火起飞到将卫星送入轨道,其中火箭控制系统好比人的神经中枢,控制着火箭沿着预定轨迹飞行,在货运飞船的准确入轨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火箭控制系统被誉为“火箭大脑”。在火箭发射前需要对“火箭大脑”内各仪器设备进行安装、测试等,其中来自四川的5名控制系统业务骨干凭着严谨、敬业的精神,完成一项又一项测试工作,助力火箭成功发射,为我国空间站建造任务贡献出“巴蜀力量”。
达永波:火箭测发队伍的铁面教头

达永波,四川彭州人,2014年调至海南文昌发射场参与建设。从测控到测发专业领域的跨越,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他没有退缩,而是拿出了自己对航天的热爱和不服输的韧劲慢慢积淀,凭借优秀的综合素质,逐步胜任重要岗位。
在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任务中,达永波担任火箭控制系统前端岗位负责人。作为火箭测试发射流程中的重要岗位,控制系统前端肩负着箭上设备操作质量把关的重要责任。平时就不苟言笑的达永波在任务中变得更加严格,被同事们暗自起了“铁面教头”的外号。
一次,岗位操作手在拍照留存多媒体记录时标准不高,在别人都确认没问题后,他却拿过相机仔细端详了好久,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发现了插头上的细小灰尘,直到岗位人员反复清洁后,他才放行过关。
达永波告诉记者:“火箭发射来不得丝毫大意,万分之一的大意可能会导致灾难性后果,尤其空间站建造任务意义重大,只能用最高的标准把好每一关。”
正是这样近乎“鸡蛋里挑骨头”的高标准严要求,才确保了航天发射任务的万无一失。
彭颂基:脚踏实地的绵阳小伙

彭颂基,四川绵阳人,2015年大学毕业到海南文昌发射场工作,由于所学专业与从事岗位契合度比较高,岗位业务学习上显得游刃有余,很快成为控制系统业务骨干,在天和核心舱任务中担任箭上一级指挥员,因为与天舟二号任务并行开展,兼职天舟二号箭上一级操作手。
彭颂基所担任的岗位名称虽然一样,但两个型号火箭的技术状态大有不同,在岗位兼职轮换时,工作思维必须转变及时,若不然两个型号状态搞混淆,将造成难以估计的严重后果,这就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对技术状态的彻底把握。
虽然彭颂基“科班”出身,但优秀的综合素质也离不开日夜的鏖战。为了搞清箭上设备工作原理,硬啃控制系统“红宝书”,先把控制系统的基础框架搭牢,再攻箭上电路大图,来充实自己的理论基础,随着笔记本堆得越来越厚,自己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彭颂基这样评价自己:“干一行爱一行,首先人要坐得下来,心才能扎下来。火箭的原理吃不透,遇到故障问题,就找不到头绪,更没有办法保证任务的顺利开展。”
许琪琪:雷厉风行的川妹子

许琪琪,四川德阳人, 2015年中南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到海南文昌发射场控制系统工作。她性格开朗、特别爱笑,干什么事都是风风火火,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总会尽最大努力去拼。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任务中,许琪琪担任控制系统数据处理兼箭上二级操作手。身材柔弱的她跟男同事们一起在火箭测试平台上连插头、扛管子、搬梯子,重活累活也从不叫苦,男同事们都夸她是发射场里的“宝藏女孩”。
航天发射无小事,越是看着简单的工作,越需要谨小慎微,一次口试考核中,因缺乏经验,许琪琪在一个细节问题上卡了壳,她心里暗暗记住了指挥员的话:“航天发射任务最重视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之后的每个夜晚,总能看见她在办公室或仰头思考,或奋笔疾书……那厚厚的笔记,那被翻得快要烂了的图纸,见证着许琪琪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和责任。
“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许琪琪用女性特有的细致和温柔,她用不输男儿的能力和担当,用女儿柔情编织出了精彩亮丽的航天梦。
伍杰:严谨的“金牌”操作手

伍杰,四川眉山人,在天舟二号任务中担任箭上岗位操作手,肩负着箭上设备的安装、箭上电缆网连接、箭上参数判读等一系列决定火箭能否发射成功的重要工作,是发射场质量关口最后一道防线。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作为空间站任务关键一环,从产品交接到设备安装,从产品测试到参数判读,他们始终用最严格标准执行着各项操作。
箭上岗位操作手,最重要的就是要细致入微,要走到看到、查细查准,每次班前会结束后,伍杰总要把岗位上每个箭上状态检查清楚。哪些插头应是断开、哪些应是连上的、舱内状态是否良好,关于当天测试的每个情况,他都要一一在心里预演一遍,看是否准备妥当。他经常告诉自己:“不怕用不到,就怕想不到。”白天忙碌了整整一天,晚上回想当天工作是否有纰漏,每当工作结束往往已是深夜,但是在他的眼神看到的却是对任务圆满成功的渴望。
胡兴:火箭“方向盘”的“男护士”

胡兴,四川西昌人,2016年毕业后到海南文昌发射场控制系统工作,在天舟二号任务中担任伺服机构操作手。
他所负责的火箭设备可以比喻成火箭的方向盘,方向盘出了问题火箭还能正常飞行吗?作为操作手的他,最担心就是害怕自己由于操作问题而造成任务的失败。怎么做才能在任务操作做到万无一失,他想了各种办法。
能不能在操作中采取一令一动的方法,这样虽然看起来很傻,但确实提高了岗位操作手的操作可靠性,这样既能提醒操作手即将做什么事情,同时也能够提醒指挥员。简单的口令,严谨的态度,铸就万无一失的金字招牌。当听到
“星箭分离正常”的消息,悬在他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下了。
这已是胡兴参加工作的第六个年头了,没有过多鲜花和掌声,但他用十几次实战任务中的圆满成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鼓掌欢庆。六年的青春就为这一件事,只为做到“万无一失”。
吴庭钊:初来乍到的箭上“小白”

吴庭钊,四川达州人,今年2月由保障岗位调至控制系统,虽然在发射场工作已3年有余,但面对全新的专业岗位,他给自己的定位很低,就是一名职场“小白”。
定位低,就从最基础的学起。恰逢文昌发射场执行任务密度高,很好的实践锻炼平台和时机,更幸运的是“师从”前端指挥员,一个肯踏实地学,一个肯尽心地教,年初的“小白”现已成为一名优秀的箭上操作手。
这个“小白”非常的严谨细致,这是岗位负责人对吴庭钊的印象。据了解,吴庭钊每次在连接或断开与火箭设备的连接器时,都要仔仔细细地检查,看到插针有污渍或划痕,必须要弄明白怎么回事,哪怕插针上有灰尘,都要小心谨慎的处理干净。这种工作态度,很快得到了岗位指挥员的认可,指挥员也放心地交予相应的工作让其承担,充分的实践让其快速成长成才。
吴庭钊告诉记者:“之前的工作没有在火箭一线,现在每天和火箭打交道,感到非常幸运和自豪,同时作为新人压力也很大,就怕因为自己的失误给火箭造成损伤,所以必须要严谨严谨再严谨,不能出半点纰漏。”
其实,在发射场还有千百个来自祖国各地的航天工作者,虽然他们岗位不同,有台前有幕后,但他们做着同一件事——用最高标准完成好自己的岗位工作,实现火箭发射任务圆满成功。